---献给那些坚守在疫情防控前线的医务工作者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元宵佳节,此时此刻人们都和家人团聚,看着电视,吃着元宵、汤圆。疫情特殊时期虽然不能外出,却能陪伴着家人共享团聚的温馨和幸福。
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可能回到家人身边,回家成为了“奢望”,他们夜以继日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至今已连续奋战七个昼夜,有的人甚至已经十八天没有见到自己的家人了。他们就是坚守在医院各个岗位、县疫情防控救治中心的医务工作人员。
高洁、白兰,从1月29日开始就在发热预检做预检登记,中途只休息了一天,每天坐在冰冷的预检分诊台,身着密不透气的隔离防护服,口罩令呼吸困难,护目镜经常是一层雾气看不清东西,还要详细询问登记来者的各种信息,每天接待的被检人员有时几十个,有时上百个,一坐就是一整天,嗓子干哑不敢喝水,以便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她们没有抱怨,没有推脱,医院已经抽调不出更多的人员来接替她们的岗位,尽管这样,她们还在坚守。
急诊科护士胡淑超,在抗疫工作中首当其冲尽职尽责,在体检中发现严重贫血,当医生告诉她需要休息时,她哭着说:“现在同事们都这么辛苦,“抗疫”一线需要人手,我没事,我不想休息!”感动的同事跟护士长相拥而泣……
护士陶泓蕊体检中发现白细胞高,医生告诉休息并输液,她说:“现在科室这么忙,我不能休息,我坚持上班,下班后输液吧”。在领导及同事的极力劝阻下才勉强休息。五官科护士长贾文明,当得知医护人员工作时长时间戴口罩耳部不适,连夜新手制作耳挂送到了发热门诊。
冯铁军,呼吸内科医生,进驻汇景疫情防控救治中心首批医生之一,她整日整夜在隔离病区紧张的忙碌,把孩子交给丈夫照顾,丈夫李福龙是外科医生,主动要求去隔离区工作,冯铁军被抽调后,医院因原急诊科医务人员负责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区任务,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新的急诊科接待普通急诊患者,医院把他安排到急诊工作,他又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夫妻双双上阵。陈雨、刘志峰、丛慧瑞,隔离病区内的骨干力量,几个人轮班倒,更多的时候是齐上阵,写病历、写报告、监测病例体征变化,定时到隔离区内与患者交流互动,每次进出都要严格遵守隔离防护规范流程,穿穿脱脱、清洁消毒,时间长了脸上被口罩护目镜防护帽的固定绳勒出一道道血印。
丛慧瑞2月1日接到院指挥部指令后立即报道,他工作兢兢业业,制作各种病例书写文件,特别是隔离点没有规范的病志格式,他牺牲休息时间自行制作病案首页、入院记录、首程记录、出院记录等病例书写文件。2月4日晚一直工作到凌晨5点,完成上级部门要求的所有文件及上传相关文件的准备工作。
李莉含,呼吸内科护士,在接到疫情通报后便和家人决定把两个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照顾,做好了奔赴一线的准备。丈夫是医院党委成员,她跟他说:开会决定抽调人员的时候能不能把自己调到一线工作,这个不算“以权谋私”吧。被调到隔离病区后,她是第一批与疑似病例(后来转为确诊病例)接触的医护人员之一,她不但负责消毒隔离,还负责病区清洁卫生工作,她跟王琼得了肠炎,护士长劝她俩休息,她俩坚决不同意,一直坚持到第二天交班。
李艳香,五官科护士,大年初一接到调令,抛下即将高考的孩子立即奔赴一线。在隔离病区内,史晴玉、蔡春雨、黄玉敏、徐锦秀、王琼、孙娜、何春雨,家里孩子都很小,有的是两个孩子,从来没离开妈妈这么久,作为母亲,那种母子隔离的滋味可想而知,作为护士,她们一丝不苟、坚守岗位,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一边是骨肉亲情,一边是职责所在,她们共同选择了“履职尽责”。每天工作到后半夜,监测体温、书写护理病历、药物静点、给病区清洁消毒,为患者送水、送餐、取垃圾、送药......互相协助、互相配合、互相鼓励,连续七天,每天休息时间不足四个小时。
休息的时候不敢跟孩子视频,怕孩子看见找妈妈。王爽、范亚楠、赵伟男、王文博、王世丹,她们几个护士还没有结婚,在很多人眼里她们还是孩子,家里父母的担心、焦虑更是他人所体会不到的,但她们经过这次疫情的实战锻炼和洗礼已经褪去身上的稚气,个个脱胎换骨、破茧成蝶,化作真正的“白衣天使”。
影像科室实习学生刘志伟在1月25日正月初一得知武汉返乡人员要做CT筛查的信息后,放弃休假主动来科室帮助CT扫描技师摆位扫描,一天一夜扫描150多人,同时写了请战书,自愿参加一线工作。在2月6日,得知确诊患者接触人员和火车下来人员要进行筛查的时候,又一次来到科室,参与夜班工作,一晚做70人左右。
作为一名实习的学生,这些事情他本可以不做,也没有人要求他去做,但他能主动去承担本不属于他的风险,这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职的医务工作人员。
崔勇,县医院腔镜室主任,共产党员。疫情通报后医院第一个写请战书的医生,多次到院里找领导申请到一线工作,“我自己原来就是内科医生,工作经验丰富,能够胜任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任务,请院领导考虑我个人的意愿,把我编入一线梯队,我随时待命出征,我们科室人员随时听候院里调遣”,当他看到第一梯队人员里没有他的时候,再次找到院领导争取此事,直到上级下达通知相关门诊科室暂时关停,其中有腔镜室,他和本科室的李晓晶被抽调到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区工作,昨天医院党委会和专家组会议研究决定把他编入隔离病区医疗救治组第三梯队。
刘艳华,心内科医生,第三梯队组建后,因没有她的名字,连夜给医务科主任打电话坚决要求到隔离病区工作,医院会议讨论人选的时候考虑到她身体原因,家里孩子体弱多病就没有抽调她,刘艳华把孩子交给婆婆照顾,毅然决然申请参加第三梯队,今天一早就来院报到,参加院里组织的战前医护人员应急培训。
那些没有被抽调到前线的人同样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危险而又繁重的工作,疫情期间每个岗位工作量都有增加,科室被抽调人员的岗位还需要他们加倍工作才能弥补。同时,他们也做好了备战接替的准备。康复科主任蒋延生和科室人员主动承担起了院内消毒工作。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些现在坚守岗位的,申请将要出征的医务工作者用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证明他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白衣战士”、疫情面前的“逆行者”这些称号。这里没有华丽的语言、美丽的辞藻、豪言壮语、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事情的记叙和罗列,它们正发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在尽力做着别人避之不及而他们认为是自己职责的事,只有在大灾大难面前,才会真正体现出人的本质,哪些人有责任有担当。当这些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他们是多么值得我们每个人的爱戴,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尊敬。

发热预检工作人员预检分诊

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的工作人员每天上岗前熟练一遍流程

康复科组建的院内消毒小组成员

影像科在对被检人员进行ct肺部扫描

隔离病区内医护人员进行工作总结

分析、研判、诊断病例肺部CT扫描片

“全副武装”的病区医务人员

脱去防护装备面罩留下的印记

脱去防护装备面罩留下的印记

连续超负荷工作四天护士发的朋友圈

隔离病区护士长凌晨发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