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9/1/15 14:28:08 |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对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重启中国经济,房地产孤掌难鸣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趋势。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如减税、降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等。这些政策举措,有的已落到实处并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由于本轮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依旧存在,重启中国经济航母还须新的动力,如稳定发展房地产市场。毋庸置疑,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复苏中作用至关重要。十年前,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中央就率先启动了房地产市场,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但历史不可能简单复制,当下稳定发展房地产市场固然十分重要,但仅仅依靠房地产市场,作用有限。
其一,房地产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由单一的商品房市场过渡到商品房、保障房并重的二元结构时代,房地产市场难以爆发昔日的激情与活力。
其二,市场需求也悄然发生改变。十年前,中国房改刚刚启动,市场需求旺盛,巨大的需求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市场刚性需求依旧存在,但在过高房价的阻碍下,居民或望楼兴叹或持币观望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再加上,市场上还存在许多空置房及保障性住房,更使得房地产市场难以出现火爆行情。
其三,房地产市场难以独自承担重启经济航母的重任。当下,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但从长远来看,难以承担起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房地产行业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其资金、土地高度密集,同时关联到钢铁、金融、装饰等几十个行业。但就其本身来看,却是一个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国家的繁荣强盛,离不开高科技、高技术,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如汽车产业。
重启中国经济,汽车业能否成“发动机”
本轮世界金融危机,肇始于虚拟经济,而后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其中汽车业就深受其害。美国底特律“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遭遇自不用说,丰田、本田、日产的销售量也明显缩减,生产线上的裁员声此起彼落。从产销数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销售国,在本轮危机中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
为避免汽车等实体经济出现更大危机,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振兴援助计划。布什上月19日宣布,政府将提供174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援救陷入困境的汽车业。欧盟委员会上月26日也宣布,为陷入困境的欧洲汽车业提供至少50亿欧元救助资金。振兴汽车产业,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同样十分关键。
首先,汽车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行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链长,涉及塑料、橡胶、玻璃、仓储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等许多上下游行业;二是对GDP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据媒体报道,把汽车业和相关上下游产业加在一起,每年的产值超过4万亿人民币。
其次,振兴汽车产业,相比较救楼市、扩内需而言,更具积极意义。其一,更能赢得百姓支持。当前,百姓对一些地方政府“越权救市”颇有怨言,原因在于楼市泡沫依旧严重,房价依旧较高。相对来说,汽车市场几乎没有泡沫。其二,效果更为明显。虽然中央及地方出台了许多鼓励刺激楼市消费政策,但囿于房价虚高等因素,百姓消费需求依旧不大。但汽车行业则不同,据有关专家分析,“汽车降价3%~5%可促进汽车销售增长10%左右,降低汽车购置税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将是巨大的”,这自然是楼市所不及的。
再次,中国汽车市场市场需求巨大。有数据显示,中国贷款买车的比例远远低于欧美日,美国通过信贷和租赁买车的比例高达92%,亚洲的日本也达到44%。而且从2004年至今,中国贷款购车比例由16%下降至8%。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扩大内需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中国应大力发展并振兴汽车产业。近些年,中国汽车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真正的民族企业工业却很少,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据报道,我国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但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如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索纳塔后,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由中国制造。中国汽车产业的这一现状,更激励我们应加快发展汽车业,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正如温总理1月初在山东考察时指出的,“我国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不能简单地说是4万亿,而是一揽子计划”。相信,随着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等规划的相继出台,我们一定有能力有信心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确保中国经济航母再次扬帆远航。(吴定平)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