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9/1/19 10:26:30 |
|
2008年至今,“山寨”一词火遍中国,它已经从经济行为演变为一种泛文化现象,从最初的“山寨手机”,到“山寨明星”,再到“山寨歌曲”、“山寨版电视剧”、“山寨春晚”、“山寨政府网站”、“山寨诺贝尔”等等,山寨文化正在对主流文化发起迅猛冲击,业内专家近日对山寨文化开出“药方”——山寨文化或为马列主义的大众化做出贡献;就其蓬勃的生命力来看,主流文化理应汲取“山寨”精髓,创造出更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文化样式。
流行
最近,“山寨春晚”仍在北漂老孟的领导之下紧张筹备,如果山寨春晚顺利实现网络直播的预期梦想,山寨文化或民间娱乐狂欢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相应的,2008年以来各种山寨文化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成为当前中国无法忽略和回避的重要社会现象。
据悉,山寨一词最早源于深圳IT行业,它们利用有限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力量模仿品牌手机样式,生产出质量不错且又价格低廉的新颖手机,很快赢取消费者青睐。随后,以仿造、快速为特征的山寨文化迅速蔓延甚至泛滥成灾。面对“山寨”的兴起,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读与把握?
云南大学知识产权专家宋笛认为,山寨文化的流行首先必须从符号学寻找根源。“山寨”一词有对应于城市、主流、庙堂的乡野、草根和民间之意,既有江湖的豪侠气,又有弱化社会秩序的无赖气。“在传统社会中,黑白泾渭分明,而‘山寨’沿用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创新精神,在黑和白之间试图找到灰色地带,用以柔化规则、消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固有元素,形成某种语词符号上的突破,进而形成文化上的突破――打破规范和不规范的界限,弱化国家法律的刚性阻碍和伤害。”
宋笛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证明,一段时间内就会出现一个文化主题,以强化和宣泄公众的文化思想和利益诉求,“山寨”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多元社会对于草根文化的高度归纳,它涵盖了很多东西,如恶搞、颠覆、仿效、解构等娱乐模式,最终“仿制”都可归结为“山寨”;不懂山寨的含义也可以,只要能摆出“山寨”的姿态就行。
在云南大学社会学家马居里看来,山寨文化在2008年的兴起深刻表达了公众对主流文化的不满。“比如恶搞,它既是娱乐,也是挑战。这说明主流本身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口味和需求,人们就创造出反叛活动对主流进行回击。”
他举例说,最近出现的山寨版《红楼梦》就表达了网友对新版《红楼梦》的不满――既然你能花那么多钱“糟蹋”名著,凭什么我就不能拿你开涮?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