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发布时间:2009/2/3 10:12:12 |
|
背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启动,据传,可能将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拉到与企业职工一样的水平。而目前全国企业月人均养老金只有1080元。就此,有人重提70年前美国罗斯福推动的《社会保险法》,是美国克服“大萧条”危机的重要举措。
东方早报发表邓聿文的文章:如果此项改革真的像人们预计的那样,很快“一刀切”地向企业养老金看齐,那么,我们认为,就时机而言,客观上不利于经济复兴。因为,养老保障的作用,在于消除人们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稳定的担忧,从而促使人们放心去消费。假如养老保障反使人们有后顾之忧,不敢去消费,那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这也就是“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要为美国人民建立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是中产阶层的主体部分之一。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如果这部分人员中的多数因为养老保险改革而不敢或不愿去消费,那么,对我国经济的复苏肯定不利。所以,若鉴于财政负担非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不可的话,我们认为,应保证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不低于现有水平,至少不能有大幅度的下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能上不能下”,具有“制度刚性”,因而,只能是提高企业的养老标准,使之向事业单位看齐。事实上,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今后还应继续提高,直到最终缩小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标准差别。老有所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要。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能仅从减轻财政负担的角度考虑,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否则,结果必然是向低水平看齐,从而大幅度降低现有人员的养老标准。这有违建立社保的目的,也会引起人们对改革正当性的质疑,不利于养老保险改革的推进。要从根本上消除改革阻力,最终还须把公务员纳入进来。
小蒋随想:昨天的“观点1+1”谈过,此次养老保险改革只涉及事业单位人员、不包括公务员群体,表明权力部门对“杂牌”与“嫡系”的区别对待。其实,事业单位的工资相对于公务员通常只低不高,其整体收入顶多能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线。退休金本来就比在职工资少,如果真如人们预计的,将降低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必然会令事业单位的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协同”下降,更会对尚未退休者构成一大心理压力。说白了,这不是让更多人共享改革成果的“均富”,而是向更低水平工资看齐的“均贫”。所以,我也赞同应当不断提高企业职工与退休者的收入,而不是降低事业单位的退休金,这才是“向上看”,是让更多人共享改革果实的应有之义。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社保退休金面临“空账户”运行的尴尬。这也是一些人提出推迟退休年龄、减轻社保给付压力的原因。为了解决社保“空账户”问题,我们听说过几种筹资途径。包括地方政府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出一部分给社保、国有企业的股份与利润分成中应有划归社保的部分等等。但是,上述举措究竟实现了多少,有没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却不得而知。
|
责任编辑:赵莉莉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