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9/2/4 10:53:38 |
|
春节,几乎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传统佳节,更是一次情感履约,“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经牢牢地铭刻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里。尽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纷至沓来的过年新方式冲击着有些曾经彰显亲情的过年习俗,但新旧习俗的交接过程中,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亲情、团聚仍然是春节的神韵。
新年俗 VS旧年俗
一年又一年,年俗在变。
很多老人仍然记得,过年要磕头拜年,三十守夜,初一不扫地,初二结婚的媳妇回娘家,到了初五一般商店才营业,正月里禁止理发、买鞋、动剪刀。如今这些却渐渐发生了变化,磕头拜年的方式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已经变得越来越非主流,守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很多商店也打破惯例,初二、初三就开门营业了。
对很多人来说,小时候记忆中年的样子更令人怀念。山东滕州市建委的李新告诉记者,以往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最高潮,似乎所有的积蓄和准备都为了那一天,全家人都得“熬”一宿。小孩玩捉迷藏,放鞭炮,大人们围在一起唠家常。
“如今很少有年三十守岁的了,什么时候困了就去睡,像我们这些中年人有的是看完春节联欢晚会睡的,像老年人,我母亲九点多就睡下了。至于剪头发、动剪刀这样的老传统早就没有了。年前工作忙没来得及,我和女儿就是初一早晨起来去做的头发。现在没这么多讲究了,我们都生活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对于以前的一些旧规矩我们早就看开了。”李新说。
虽然磕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拜年方式,但记者发现,即便是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一些土生土长的孩童也早已不磕头拜年。记者今年春节返回河北沧州老家发现,从初一开始,人们依旧以家庭为单位,走村串户拜大年,但很少见真正下跪行礼的人,寒暄问候代替了一切。
从小在山东青岛长大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小郭表示,还不能接受拜年要行叩头礼的习俗。像她一样年龄的青年们早已将电话、短信拜年当成了过年问候的主要方式,大年初一那一天她收到了五百多条短信。小郭说,在城市里父母很少给她讲这些老规矩,同时,老家的长辈对这些好像已经不是很在乎。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祝福时,老人们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纷纷成家,年三十要在婆家过的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山东济南家住历下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年前就因为过年回谁家,和老公闹了不愉快。我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我也知道按规矩,年三十得在他家过,可想想我父母,孤零零地过年,心里就是别扭,最后我们达成一致,两家一起过。我和老公订了酒店,把双方的父母都接了过来。”
年俗流变 亲情依然
尽管过年的习俗在变,但人们内心对于过年回家团聚的渴望没变,尽管过年晚辈给长辈拜年的方式在变,但是表达的心意没变。越来越多的老少之间似乎达成了默契,长辈不会怪罪晚辈“礼数”不周,晚辈也更理解长辈的心理需求,无论过年形式怎么变,浓浓的“亲情”永不变。
记者发现,在大多数场合下,拜年的人们在“半推半就”的过程中,就将跪拜这一礼数“省”下了。而且现在很多年龄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也不习惯年轻人磕头拜年了。年轻人一句“给您老拜年”或“过年好啊”,并做出要下跪的姿势,对方搀扶过程中回答“年跑了”或“见面发财”,整个拜年过程就结束了。
“今年女儿的男朋友第一次来家里拜年,进门后想磕头呢,结果把我和她爸爸吓了一跳,连忙拉他起来,我们不是老年人,不习惯这套老规矩”,李新告诉记者。
记者河北老家的一位长辈说,过年时人们无非是求个吉祥,图个吉利,希望亲戚朋友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叙叙旧,增进彼此的感情。人来了祝福就到了,不一定非得做出什么“隆重”的姿态。“而且有些习俗实际上没有科学根据,社会进步了,不能总墨守成规。”这位长辈说,“只要祝福的心意到了就行,形式不重要”。
对于春节拜年,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不一定非得流于表面形式,没给长辈磕头拜年,就表示我不尊敬他们,这样就太武断了。”山东建筑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黄媛对记者说,“姥姥腿脚不好,今年过年我就用自己挣的第一笔钱给她和姥爷买了个足浴盆,我觉得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孝敬。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过年能回家,能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说说话,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了。”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包括拜年在内的习俗是春节里的重要交际方式,亲友之间以此相互祝福,增进感情,虽然有些形式发生变化,但“亲情”的内核一直包含其中。 但王忠武认为,变化不代表很多活动可以省去不做。他说,正如现代女性不再避讳初五出行,女婿也不一定要挑初二到女方家,但如果双方停止了拜年,可能代表着某种亲属关系的结束。
新瓶旧酒 年味儿依然醇香
近年来,有不少人抱怨过年没意思,年俗没了,年味淡了,但记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多数年俗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一种“新瓶旧酒”的形式出现,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
山东济南某高校教师张娟在这个春节带着老人远赴海南,异地旅游过年。在她眼中,传统观念里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举家外出旅游“异地团聚”与传统居家过年形式虽不同,但本质上也是一种让人高兴的团圆方式。
记者发现,近年来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许多曾经反映传统节日文化的年俗也逐渐披上了“新装”。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饭店吃年夜饭,唱通宵KTV守岁,网聚聊天迎新年。农村上供守夜的少了,通宵娱乐迎新年的多了;见面拜年的少了,打电话发信息的多了;聚会喝酒的少了,送健康年礼的多了;春节禁忌的话语少了,祝福话语多了……
蒋星和马岩岩是一对80后小夫妻,春节期间他们就实施了一套“万元”计划。“现在和以往不同了,过年给父母送礼物,不能再送什么烟酒之类的东西,要真正想他们所想,送到他们心坎里。今年春节我和老公几乎推掉了所有应酬,一定要好好陪陪两家老人。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让他们费了这么多心,趁春节我们一定要好好尽孝心。”马岩岩说。
小马告诉记者,她给妈妈,婆婆买了金耳环,给自己和儿子买了一副耳丁和一个长命锁,共计3500元;花了988元给妈妈买了一台19寸的液晶电视,放在厨房;送给老公一张1000元的健身卡;给自己报了一个680元的英语补习班;还花了400元钱预定了夏天北戴河出游的计划,正好到时候给公婆庆祝他们结婚30周年。
王忠武说,过年方式一少一多的变化之中,人们追求团圆、幸福的愿望没有变。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春节的过节传统应当保持和传承下去,可以想办法丰富过节的外延形式,彰显其传统文化内涵。
专家认为,对于优秀的传统年俗,我们尽量保护和传承;对于新的“年俗”,符合春节的节日意义的,我们就要吸收它,并要不断创新。这样,年才更有活力,更加灿烂。新的时代下,应该是继承春节团圆祈福的传统,同时赋予它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