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于林波 王增伟 发布时间:2008/9/20 10:37:19 |
|
金秋时节,走进黑龙江省东宁县,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 东宁森林覆盖率高达88%,坐拥万顷碧波仍播绿不止,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东宁县狠抓生态建设,源于一种强烈的生态危机意识。东宁素有黑龙江“塞北小江南”的美誉,由于历史上的毁林开荒,近年来造成耕地水土流失上万亩。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提出不能等到生态恶化、农民无地可种时再去搞治理。 从2003年起,东宁县政府主导、重点突破、整体联动,全力推进以退耕还林、治理侵蚀沟、插柳护岸、舍饲圈养为内容的生态建设。2006年,东宁县与绥阳县林业局签订了《县局共建合作协议》,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合作共建。绥阳县林业局决定,以后每年退耕1万亩,5年之内将超坡耕地全部退下来。仅此一项,林业局每年损失土地租金上千万元。 在东宁县大肚川镇李家趟子村,有4条长达1000多米的侵蚀沟。大肚川镇副镇长李志明说:“过去种地上山,泥石流冲走了耕地,泥沙甚至冲进了老百姓的房子。如今,通过退耕还林和沟内压谷坊、砌塘坝、栽种紫穗槐和杨树,用不了5年,侵蚀沟就会被彻底填平。” 5年来,东宁县共治理危害严重的侵蚀沟200多条,初步实现了小雨不下山、中雨泥沙不出沟、大雨不成灾的治理目标。 2006年,东宁县采取县财政补贴的方式,继续推进生态建设。东宁县县委书记孙永先说:“县官、镇官和村官,理应想当前、谋长远,建立良好的生态机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6月,东宁县出台了新的5年生态建设规划:所有的1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所有的大小河流包括干沟子两岸都要郁闭成林,所有的侵蚀沟都要封闭稳定,所有的宜林宜草荒地都要种草种树。 ■生态发展让农民看到增收希望 为调动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东宁县规定,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个人造林根据成活率由县里颁发林权证,承包期50年,同时提供每亩50元的苗木款。 多年沉寂的荒山、荒沟和荒滩一下子热闹起来,农民争先承包过去无人问津的废弃河滩。东宁镇北河沿村村民藏福,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买3块近千亩河滩地和坡耕地。眼看着亲手栽种的杨树一天天长高,老藏打心眼里高兴:“这些树木就是一座绿色银行。” 东宁县还引导农民在荒山、退耕地和侵蚀沟试种沙棘、榛子、五味子、刺老芽等经济林和森林蔬菜,并计划发展仁用杏。今春,东宁镇在侵蚀沟两侧栽植刺老芽150亩,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12万元。目前,全县拥有林地农户超过4000户。 绥阳镇蔬菜村农民吴晓森,自1994年开始,先后买下1200亩荒山,带领全家开发治理。如今,这里已实现了山顶绿树戴帽子、山坡果园穿裙子、山脚良田系带子,彻底改变了昔日洪水泥沙窜山沟的旧貌。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 绥阳镇小绥芬河两岸,一排排近10万株的小白杨整齐挺拔。绥阳镇林业站站长熊义宝说:“杨柳护岸不仅美化环境,还让浑浊的河水变得清澈了。” 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目前,东宁县的森林覆盖率达88%,居黑龙江省首位。但东宁不肯停步,仍在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区域内全面实行舍饲圈养,对农民建青储饲料库给予补贴;禁止以养林蛙为名破坏生态,坚决打击卖林蛙、非法捕鱼、打猎、下套子等行为;在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又辟建了省级鸟青山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东宁县梅花鹿、野猪、棕熊、狍子渐渐多了,就连多年不见的野生东北虎也濒现踪迹。东宁县林业局副局长周垂宝说,野猪对农民的庄稼造成一定危害,上级林业部门去年批给东宁县11头野猪捕杀指标,但东宁放弃了,农民损失全部由政府埋单。今年开春,东宁镇到三岔口镇之间庄稼地里飞来许多大雁,啄食麦苗,可农民们没有伤害一只,主动找到林业部门说明情况,把大雁驱赶走。”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环保主题电视剧《清凌凌的水 蓝莹莹的天》,让全国观众一览东宁县的生态成果。日前,电视剧《清凌凌的水 蓝莹莹的天》续集又在东宁县开机。
|
责任编辑:赵莉莉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