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09/4/15 15:32:36 |
|
今年一季度,规模工业拉动绥化经济的发展。据介绍,截至2008年末,绥化市规模以上工业已发展到190户,总资产218.4亿元。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8.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2.4亿元,利税24.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18%、119%和1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7.5亿元。其中安达油田、肇东油田、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肇东伊利乳业有限公司等7户重点创税企业实现税收总额18.1672亿元,占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增收额的45.7%,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12.3个百分点。
去年新引进的大项目数量也成倍增长,引进新安工业硅、申禄达国际家居建材城、杰隆生物、天津宝迪、杭州贝因美二期、南华糖业扩产、阳达大豆、双汇北大荒等超亿元项目49个,为上年的3.3倍。
经过近7年的发展,绥化市工业项目占大项目总数的60%以上,项目结构质量趋于优化。稻壳发电、米糠制油、大豆浓缩蛋白、动物血蛋白、延迟焦化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循环效益好、产品配套性强的精深加工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一加四”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规模以上工业带动了绥化市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绥化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目前,绥化市以食品工业为主导,以化工、医药、纺织、机械为支撑的“一加四”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行业,通过几年的培植、引进,企业总数目前已达55户。2008年,绥化市食品工业完成产值25.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1.1亿元、利税8.1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8%、58.6%和33.1%,分别比2004年增长118.3%、174%和170%。6户规模较大的玉米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达到330万吨。9户规模较大的乳品加工企业,年鲜奶加工能力达到83万吨。
随着双汇、大众肉联、宝迪等4户规模较大的生猪加工企业落户绥化,绥化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猪肉供给基地。以原油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化工行业,近年来成为肇东和安达等县(市)的财政支柱。2008年,绥化市石油化工行业共完成增加值15.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8亿元、利税13.3亿元。医药纺织行业在省内迅速崛起。目前,绥化市制药企业的产值和销售额在省内仅次于哈尔滨市、位居全省第二位。而绥化市亚麻纺机达到8万多锭,占全省亚麻纺机总量的三分之一强。
骨干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绥化市委和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抓大项目建设。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也增加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档次,效益和水平明显提升。
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间,绥化市工业共完成项目投资近150亿元。其中仅2007年和2008年就完成82.2亿元。目前,全市已有利税超百万元企业92户,有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32户。
近几年,绥化市新上项目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15万吨酒精项目投产,使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达到110万吨,年生产酒精40万吨。2008年,该企业完成增加值9.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3亿元、利税4.6亿元。青冈龙凤玉米有限公司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项目的投产,使企业加工玉米达到100万吨,年可生产玉米淀粉50吨。2008年完成增加值2.3亿元、主营业收入9.9亿元、利税0.78亿元。
目前,绥化市生产的工业产品已达3000多种。通过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绥化市工业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品牌的产品年销售额已超过80亿元。“钰”牌酒精、“庆鑫”牌精洁米、“尽美”牌淀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从省外引进的“伊利”牌乳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覆盖率不断攀升。食品、医药、化工、建材、机电、烟草、纺织等行业,百余种名优特新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意大利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