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5/5 10:22:12 |
|
2009年4月27日,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伊南河发生森林火灾,大火在5至7级大风的作用下迅速蔓延到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的伊春市,直接威胁着天然红松林的安全。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第一时间调集2000余名官兵前往扑救。
5月1日上午10时,大火逼近友好林业局松园林场西南1461公顷的天然红松林,这里生长着12万株已经成材的红松。红松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树种成长周期长,一般要100年至300年才能成材,母树林一旦过火,将会大片死亡,给天然红松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损失无法估计。
根据扑火前线总指挥部的命令,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谭尔林参谋长亲率伊春支队、黑河支队、哈尔滨支队、牡丹江支队共计1200名官兵,采取空中机降、地面摩托化开进方式第一时间抵达火场,在红松母树林周围竖起了一道坚不可催的防线。
中午12时,火场突然刮起7级大风,最近的火舌距红松林已不足2公里,形势万分危急。
“阻截火头,保护红松林”,谭尔林参谋长将这一作战任务交给了辖区作战,对地理环境熟悉的伊春支队。支队直属大队、友好大队是最早参战的部队,200名官兵已经在火场连续作战了5天5夜,12次转场8次围歼火头。
“红松故乡兵,守护故乡红松林”,支队长李楠进行简短战前动员。60名党员突击队随支队长李楠组成第一梯队从侧翼接近火头,其余官兵组成清理组迅速跟进。参谋长刘宏伟靠前指挥,这个从军20年打过200余场大火,屡立战功的优秀指挥员,面对复杂的火场形势,异常沉着冷静,他根据风向、火速、距离、地形条件,果断决定依托红松林周围一条简易公路点烧防火隔离带,采取以攻为守的战术,确保红松林的绝对安全。10名点火手、30个灭火机手,仅用半小时就烧出了一条宽30米、长1000米的隔离带。当两个火头相遇的一刹那,爆出一阵闷雷般的轰响,烈火裹着草木灰和浓烟象一条黑龙冲上百米高空,官兵们迅速向两翼推进,扩大战果。
黑河支队、哈尔滨支队700名官兵从四个坐标点进入火线,实施“分点推进,分兵合围”战术扑打明火。在浓烟翻滚,火星纷飞的火线上,一个个桔红色身影在震耳欲聋的灭火机声与燃烧爆炸声中交替向前移动。为保证灭火机正常工作,官兵们就将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倒在机身上降温,水枪里的水用完了,官兵们就戴上防火手套将燃烧的倒木扔进火烧迹地。下午15时,为以优势兵力打好这场红松保卫战,牡丹江市支队350名官兵从另一处火场转场加入战斗序列。
灭火战斗进行的异常艰难,黑色的浓烟呛得睁不开眼睛,止不住的眼泪将官兵们挂满烟灰的脸“绘成”了一幅幅水墨画。3米多高的火头烤得官兵们炽热难耐,后面的风力灭火机手就用灭火机对着前面战友的身体吹风降温,即使这样,官兵们的脸还是被火烤得火辣辣地疼。
火场形成多处高强度树冠火,对于灭火官兵来说非常危险,是森林部队灭火作战中的安全大忌!“消灭火魔,保护红松”是参战官兵们誓言与信念。武警部队息中朝副司令员亲临火场坐镇指挥;武警森林指挥部主任王佐明、副主任李全海、沈金伦靠前布兵,要求参战官兵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红松母树林安全。
晚上18时,威胁红松林的明火被全部扑灭。19时,火场降下小雨,但1200名官兵没有撤离休息,而是在雨中继续分段看守,彻底清理余火,因为官兵们要保证1461公顷的天然红松林绝对安全。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