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杨兴文 发布时间:2008/10/7 14:48:57 |
|
昨天,哈尔滨市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暨庆丰收大会在双城市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宣读《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发展粮食和蔬菜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用于此次表彰奖励。市领导姜明、聂云凌、李希荣、王维绪、肖鸿麟出席。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装饰一新的双城市新世纪广场成为欢庆的舞台,各县(市、区)的农民秧歌队盛装表演,竞相展示全市粮食生产首次突破200亿斤的丰收喜悦。
杜宇新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为全市粮食生产跨上200亿斤新台阶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哈尔滨市农村改革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届老领导、老模范,致以崇高的敬意。
杜宇新指出,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抚今追昔,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就是从农村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农村拉开帷幕。从1982年起,中央连续发布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1号文件,奠定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进入21世纪,中央又连续发布5个1号文件,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及政策措施,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这些方针政策,为我国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30年来,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终止指令性计划、取消统购统销政策,打破城乡壁垒,免除农业税费,到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系列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历史性变化,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巨大贡献。
杜宇新强调,同全国一样,30年来,哈尔滨市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正奋发昂扬地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30年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结这些经验,主要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农民群众,是推动农村繁荣进步的根本动力;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城乡互促共荣、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支撑,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这些,都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始终坚持。
杜宇新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全面小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倍加关注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农村的大改革和大发展。要以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为契机,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推进农村经营制度内容创新;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城乡互动、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为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新的努力。我们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知难而进、义无反顾的精神,戮力同心,合力攻坚,为建设繁荣富庶、文明进步、和谐美好的新农村而不断努力奋斗。
|
责任编辑:赵莉莉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