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兴安岭新增保护区面积65万公顷占总面积19.8% |
|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09/5/13 11:13:38 |
|
自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站在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正确处理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先后组建了林业集团公司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以及呼中、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不断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将106.87万公顷的森林、湿地,划建为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3处,分别为呼中、南瓮河、双河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48.56万公顷;省级保护区5处,分别为北极村、岭峰、绰纳河、多布库尔和盘中保护区,总面积58.31万公顷。通过建立三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五处省(部)级自然保护区,使这里的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近60%的野生生物物种栖息环境得到保护。
今明两年,大兴安岭地区为了进一步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步伐,他们还将新增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65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9.8%。
无限期禁猎让动物安家
从2003年开始,为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他们还实行了无限期禁猎,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春雷”、“绿剑”、“候鸟”和“飞鹰”等专项打击行动,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表彰。据了解,去年底实施的“兴安一号行动”将延长到今年6月份,目前,在当地公安和工商等部门大力配合下,他们已出动人员7240人次,查处案件26起,有效打击和震慑了非法采集猎捕行为。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如今,寒温带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原麝、紫貂、貂熊、猞猁等珍稀濒危物种已见踪迹。今年春节之后,在地处大兴安岭深处的阿木尔林业局,职工们还拍摄到三五成群的狍子在河边饮水的精彩瞬间。据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庄凯勋介绍,近五年来,每逢5月份总有二三千只红嘴鸥飞抵加格达奇甘河或兴安湖水面,在这里集结停歇、补充营养,场面十分壮观。
林下经济植物资源在保护中利用
近年来,通过采取保护性利用等措施,大兴安岭全面开展了林下经济植物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试点及推广工作,使林下经济植物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利用,成为了林区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2008年,全区对野生浆果资源集中、易于管理的3555个林班进行了经营权有偿转让,总面积达110万公顷,共有649户林业职工成为林下资源“承包人”。通过经营权有偿转让,全区共收取林下资源承包转让费991.45万元,采集越桔5957吨、偃松子1499吨、山野菜644吨,实现产值7768万元,户均收入达5000元。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