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10/10 11:19:56 |
|
金秋时节,穿行于大兴安岭8.3万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所到之处,满目青山,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为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促进东北亚地区生态平衡,树立我省乃至中国环保形象,新时期的大兴安岭人锐意改革、无私奉献,主动调减木材产量,全面实现砂金停采,大力实施“以煤代木”、“殡葬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营林工程化管理……奏响了生态文明的乐章。
调减产量:林区人不再围着木材转
又到了果实高挂的收获季节,忙了大半年的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的“种菜大户”刘士国,终于可以歇两天了。
几年前,由于育英林场的粗加工厂被取缔,刘士国告别了相伴多年的“圆盘锯”,被迫走向市场,搞起了棚室蔬菜种植。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636.61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2782.24万立方米,许多放下电锯的林场工人改变了靠山吃山、整天围着木头转的习惯,有的就地转行,有的外出打工,纷纷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刘士国就是其中之一,他说:“为保住这片绿树青山,下岗转业,我无怨无悔,再苦再难都会坚持下去。”
今年,大兴安岭再次主动打响“保卫战”,把木材产量由214万立方米降到150万立方米,按目前售价750元计算,年减少收入4.8亿元。
砂金停采:全区财政少收入360万元
一年前,与非法采金者战斗的日日夜夜,松岭区物资科李科长至今历历在目。
这里素有“百里兴安金镶边”的美誉,曾被列为全国重点砂金产区之一。然而,大规模采金活动导致植被消失、砂石成堆、河水混浊,满目疮痍。
李科长说,近两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大兴安岭人顶住压力,通过正面出击、明察暗访、集中部控等措施,对矿区、林场实施24小时“地毯式”清查,超常规清理非法采金船1987条,彻底遏制了采金对林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虽然砂金停采,韩家园林业局、漠河县、塔河县的金矿纷纷破产,每年影响全区财政收入360万元左右,但林区人停采砂金的决心丝毫未曾动摇。
与此同时,为了严厉打击滥砍盗伐、偷拉私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近两年,大兴安岭还深入开展了“绿盾二号”和“兴安绿剑”等专项打击行动,仅2007年就查处各类资源林政案件232起,其中查处林地案件11起;累计查处违法违纪人员260人;停产整顿木材加工厂点38家,依法取缔粗加工企业14家;累计挽回经济损失845万元。
殡葬改革:结束了林区40余年土葬历史
过去,大兴安岭殡葬方式一直以土葬为主,每年耗费木材约9200立方米,占用、破坏林地植被11.5万平方米。
去年,大兴安岭多方筹措资金近3000万元,在各县区局新建殡仪馆5处,殡仪服务中心10处,新购进6台火化炉和7辆殡仪车,清理、治理土葬墓地9400余座。通过殡葬改革,变土葬为火葬,彻底结束了林区开发建设40余年的土葬历史。
塔河县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近年来,我们大兴安岭人在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主动掀起了一场场‘绿色革命’,改变了林区人靠山吃山的思维定势,完成了屡禁不绝、阻力巨大、几代人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一系列‘壮举’。”
以煤代木:年节约林木资源近百万立方米
谈起“以煤代木”,松岭区小扬气镇居民梁云举双手赞成。她说,大兴安岭已开发建设40多年,大树越来越少,离家近点儿的山上已无柴可捡,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树青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增加了大伙儿的取暖开支,但只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都会支持的。
为改变烧木材取暖、做饭这一延续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去年,全区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改造锅炉446台,改造炉灶12万户,清理城镇内火险隐患严重的“柈子”23万立方米,建立标准规范的煤炭供应站(点)62个,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使全部县区局址及部分镇场实现了以煤代木,年可节约林木资源99.6万立方米。
营林工程化管理开全国先河
每年春天,地委、行署领导总是率先拿起铁锹、水桶,走上荒山植树造林。对于大兴安岭人来说,营林生产是他们的“眼珠子”工程。
近年来,行署营林局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通过对低质林实施改造,及时抚育天然中幼林,远山区封山育林,加大人工促进更新和造林绿化力度,使森林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被率大幅度提高。据了解,20年来,全区已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百万公顷。
为改变传统营林生产“重管轻造”的弊端,2007年,他们还将市场机制引入营林生产,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了营林工程化管理,组建各类营林公司89个,成立监理公司5家,对22个营林工程全部实行了招投标,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规避了招投标上的腐败现象发生,还节省生产成本233万元。
拒绝30亿元只为绿树青山
前不久,台湾某企业准备投资7个亿在大兴安岭兴建一个大型密度板厂,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无疑是梦寐以求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这个项目所用原料对大气有污染,产品不环保,最后,被大兴安岭拒绝了。
多年来,为了建设和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大兴安岭人不讲条件、不惜代价。近两年,他们积极推进林产工业行业重组,使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304家压缩到70家,共拒签8个污染环境的大项目,投资金额达30亿元……
40多年前,英雄的开发建设者们突破高寒禁区,培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兴安岭精神。今天,新时期的大兴安岭人无私奉献,用火一样的赤诚保卫这片绿树青山。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