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09/7/16 10:55:30 |
|
巍巍兴安,莽莽林海。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英雄的大兴安岭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大兴安岭精神,是无数开拓者、创业者、建设者、奉献者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一座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丰碑。
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一个“三支队伍两代人”、“三上两下站住脚”、“苦战严寒破禁区”的艰苦卓绝创业历程。1955年和195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两次组织开发大兴安岭,都因困难重重和条件艰苦而被迫下马。
1964年,为了打开“绿色宝库”的大门,八万铁道兵和两万多铁路员工汇集到祖国最北部的“高寒禁区”大兴安岭,在高寒奇冷、人迹罕至的莽莽林海中,开始了第三次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十万大军会战林海”。
他们以“热血横扫漫天雪,汗水化透千年冰”的英雄气概,在崇山峻岭中开路,在雪岭冰河中架桥。在847.26公里的铁道线上,铁道兵战士用血肉之躯支撑起钢铁大道,156名钢铁战士,把忠魂永久地献给了大兴安岭。
1965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万名林业职工以“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勤俭节约光荣”的“三荣”精神和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英雄气概,背起行装奔赴大兴安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修路、盖房、生产、建场。
1969年至1971年,先后有七万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大兴安岭,投身于开发建设会战。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发挥了聪明的才智,创造了人间奇迹。被周总理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的女子架桥队和名扬海内外的女子采伐队,以其敢闯敢试的可贵风貌,成为世界架桥史和林业开发史上绝无仅有的英雄创举。
在开发大兴安岭的实践中,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中,先驱者“林海深处埋忠骨”,老会战“绿了青山白了头”,开拓者“志在边疆干一生”,奉献者“献了青春献终身”,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大兴安岭精神”。45年来,英雄的大兴安岭人民,依靠大兴安岭精神,在开发建设进程中突破了生存禁区;在“避危兴林”进程中突破了思想禁区;在“生态优先”的思路中突破了发展禁区。如今,用生命铸就的大兴安岭精神,已经成为凝聚大兴安岭开发建设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精神支柱。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