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提起这四个字,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惨淡的场景:工厂停工、失业、饥饿、混乱……
如今广东的老百姓们经历这场金融危机也近1年,现实生活可全然不是电视中历史画面所呈现的模样,人们依然上班、下班,购物、游玩;城市依旧车水马龙、生机勃勃。
如果仅仅从消费的角度而言,金融危机似乎只是别人的事,广东老百姓在花钱上并没怎么受到影响。统计显示,今年1至6月,广东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7.22亿元,同比增长15.0%。剔除价格因素,上半年实际增长了19.3%,创10年来增速新高。
一位朋友对笔者感慨:“现在要买一些热销车型,得排好几个月的队。”这可作为消费畅旺的一个侧影。消费的畅旺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老百姓手头“有米”,二是对未来有信心。“有米”的注脚,从横向来看,可以是我国的高储蓄率;从纵向来看,随着“80后”、甚至“85后”踏入社会和信用卡的普及,借贷消费已成为普遍现象。
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层的频繁表态,确实让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气氛。这种气氛经过一些颇具煽动性的诠释、经过媒体的放大和重复,成为一种强大的正面力量。“金融危机”的含义被演绎为“逆境使人成长”、“风雨之后才会有彩虹”。
金融危机底部的存在,给了人们一个说“回暖”的理由。在这种信念的带动下,股市“蹭蹭蹭”上去了,楼市也上去了。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陷入低谷的资本市场,仿佛等待这场“回暖”已久。
一些指标的快速回暖、攀升,似乎让人们就快要忘记这场金融危机的存在。然而,它确实就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东莞的本地人会发现,那里不如以前热闹了、厂房不怎么好租出去了、餐馆的生意也冷淡了。一些城市白领会发现,自己的薪水在以各种形式、各种“理由”缩水,而跳槽找一个更好的东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对“待嫁校中”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找工作的心理预期要一降再降,你要面临更多的挫折和挑剔,更多的人选择继续读书,避过金融危机这个坎儿。
是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然,这里,改革开放30年后的广东,不会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那样脆弱,一场危机过来就满目萧条。金融危机在这里所演绎的故事,并不触及人们的温饱生死线,而更多呈现的是财富变幻。
如果你炒股,你可能在这半年就赚了一倍;如果你有房,你的资产在这半年里会大大增值;如果你下海创业,可能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多的挑战……
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在变、政府决策在变、产业结构在变、资本市场在变、市场机会在变,财富分配在变。在这种风云变幻下,你的幸福感或许也会跟着起起伏伏。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体验下的人生岂不是更加有趣?(记者张启)
【人物脸谱】
股民
卖房炒股半年赚30万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对中国股民来说无疑是一段幸福时光。自去年11月以来的股市大反弹,不但让数千万此前被深度套牢的股民纷纷解套,没有解套的人账面浮亏数字也大为减少,一些刚刚进入股市的人更是在这轮反弹行情中尝到了资本市场的魔力,覃铁斌就是其中的一员。
投入本金20多万已赚30万
2007年5月份,覃铁斌曾经经不起诱惑,第一次炒股,投入了4万多元买当时热得发烫的ST股,刚开始的3周时间,赚了1万多元。然而,提升印花税的“半夜鸡叫”,却让覃铁斌感受到了股市的残酷:不到半个月,不但前面赚的1万多元悉数退回,且本金也亏掉了近2万元。覃铁斌壮士断腕,割肉出局,此后再也没有看过股市。
为了能和在上海的女朋友团聚,去年12月份,在广州某大型连锁卖场任职IT经理的覃铁斌辞掉了工作,卖掉了在丽江花园的房子,带着30万元资金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离别工作了近10年的广州,跑到上海。由于经济形势不好,覃铁斌在上海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今年是我的本命年,运气确实不好。本来一个已经谈得差不多的工作,因为公司裁员而不了了之。好一点的职位很难找,太低端的职位,我这把岁数的人,很难做。”覃铁斌对此很无奈。既然工作一时不好找,又不能天天闲着,覃铁斌就再次加入了炒股大军之中。
吸取了上次炒ST股亏损的经验,覃铁斌开始选择那些大蓝筹股票,做价值投资。可是,看到题材股飙升,而蓝筹股却总是不启动,覃铁斌实在是耐不住寂寞,卖掉蓝筹股,先后介入了有色、新能源、创投概念等热门板块。到了4月份,除了投入的本金20多万元,覃铁斌账面上的盈利已经超过了20万元。“身边不少人天天换股,结果在大牛市中并没有赚到什么钱。我是紧跟热点板块,拿住一段时间坚决不换股!”覃铁斌这样总结自己的投资心得。进入5月份,银行、地产、钢铁等热点板块启动,在基金公司任职的同学提醒下,覃铁斌及时将投资重心转向银行地产股。“我是将本金拿出来,用此前的盈利继续炒,5—6月份,账面上的盈利继续增加。”到6月底,覃铁斌在股市上已经赚了30多万元。
经济回暖还是要找份工作干
与很多迷上股市的股民一样,覃铁斌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很兴奋,早上八点就起床,看外围股市行情,看券商的晨会报告;中午就叫个外卖,下午收市后打打球、跑跑步,女友下班了就一起出去吃个饭。“没有工作也无所谓了,炒股也挺充实。只是到了周末,覃铁斌就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做,心里发慌。”覃铁斌告诉记者。
然而,当股市涨上3000点之后,覃铁斌隐约感到了不安。在女友的劝说下,覃铁斌将所有的股票都卖掉。“上涨幅度太大,随时都有调整的可能,现在赚钱越来越难,不如落袋为安。”对于今后的打算,覃铁斌的想法是,经济正在逐步回暖,还是要找份本职工作。“好行情不会天天有,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可以供套房子了。”本报记者田志明
白领
先别换工作了
“凡事少折腾。”这是白领卢洋(化名)对记者总结的应对金融危机之道。卢洋大学毕业两年,在广州一家网络公司做市场策划,月薪5000元。在1年前,这个数字还是6000元。
去年年终奖泡汤了
卢洋苦笑:“刚开始那会儿,总感觉金融危机还是很遥远的事,等知道去年的年终奖泡汤了,才知道‘金融危机’这几个字不是在讲故事,是玩真的了。”随后,公司老板又宣布集体降薪,号召大家跟公司一起共渡难关。
老板说:“以后不会亏待大家的。”卢洋依稀记得,这话刚进公司的时候就听老板说过。卢洋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建立才几年的网络公司。老板经常拿网易、搜狐这样的例子来激励员工,“等以后公司发展起来了,你们都有原始股”。毕业那会儿,卢洋本来有其他不错的选择,就是被老板这句“激动人心”的空头许诺给吸引来的。
如今,公司发展并不如老板设想的那么快,又遇上金融危机和行业不景气。卢洋和同事们的激情一点点被消磨殆尽,老板热情洋溢的演讲也很难再让员工们信服。人心思变,大家都开始在私底下偷偷写简历。
金融危机下不是跳槽最佳时机
“看到同事们一个个离开,刚开始我心里也痒痒的。后来看看他们的去向,真正找到好工作的没几个。”卢洋说,不少同事出去转行做销售,结果越混越惨,“有的工资还不如这里拿的一半”。卢洋看着自己投出去的简历一次次石沉大海,也就断了换工作的念头,先安心干着。
卢洋想明白了。金融危机下自然不是跳槽的最佳时机,毕竟这个时候招人的大公司不多,因为公司大多都选择裁员和节约成本来运营,这个时候跳槽,也未必就能拿到理想的工资。能不跳就不跳,没必要冒风险。
“工作环境不换了,本来想换个生活环境,后来还是算了。”找房失败的卢洋一脸郁闷。工作两年来,为了省钱,卢洋一直是跟另外两个同事租住三室一厅,在五羊新城,房租每月2700元。他本来想着看能否出来一个人住,但想想“缩水”的收入,还是作罢。
不甘心的卢洋又跟同事商量着换个条件更好一点的房子。3个人去到中介一问,租房行情已在见涨。“我们在五羊新城里找了一圈,发现稍微好一点的三房月租都要3500元。”卢洋说,“最后大家一商量,还是不折腾了。”
扣年终奖、降薪、换不了工作、住不了好房……面对种种郁闷,如何排遣?卢洋笑笑说:“多看电影,多上开心网!”
企业主
步调更加谨慎
相比东莞上半年跌宕起伏的宏观数据,东莞龙昌玩具钱经理的心态却有点波澜不惊。“即便是在年初时,订单下滑很明显。我们也没有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钱经理说,该拓展的市场依旧在拓展,该扩大的份额依旧在扩大,只是步调相比以前会更加谨慎。
加大对内销产品资金投入
“做市场肯定是有起有落,面对去年年底以及年初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并没有特别慌,在心态上只是把它看做一次‘下落’。”钱经理说,企业在管理上会更加注意,年初开始就会不间断地进行内部沟通,及时清晰地传递国际市场信息,“让员工内部对当前的形势都做到心中有数”。
因为外销市场的萎缩,龙昌从今年开始加大对内销产品和营销团队的资金人力投入,一方面开发符合国内消费特点的玩具产品,另一方面打破了以往代理商、经销商、专卖店等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实现异业合作。“在今年以前,中国市场实际上都是由代理商在操作,今年我们加大公司与市场的直接联系,整合大量的资源来辅助代理商。”
“相比外销市场而言,上半年内销市场还是很平稳的。”钱经理说,“对于下半年,我们对其稳步上升很有信心。”她认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一年有近1000元的玩具消费预算,上半年受到经济形势影响,消费信心也降低,只消费了300元,那么下半年就还有700元的消费空间。“这700元正是我们下半年要争取的市场,更何况下半年有3个重要的消费时段,国庆、圣诞以及元旦”。
最近两月订单明显回升
目前在内外销比例上,龙昌仍是外销多于内销。“内销面对的是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大市场,而外销面对的是40多个国家。由此可见,外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钱经理说,从工厂订单的排期来看,最近两个月订单生产有较大的回升,欧美一些大客户都投来了较为可观的订单数量。“此轮行情,应该主要还是与西方圣诞节订单有关。按照以往的规律,这轮圣诞订单将在10月份结束,而10月份以后会面临一段淡季。”本报记者王慧
大学生
“抱团找工”
暨南大学金融系的小谢现在都数不清楚自己参加过多少场招聘会了。从去年10月份开始,她早出晚归,有时候五六点钟就去招聘会排队,“一般能投两三家,不过队伍太长了,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她随身带着的包里有三样“法宝”,一是运动鞋,应聘间歇可以换上休息一下酸疼的脚;二是水壶,渴了喝口水;三是面包,因为没时间吃午饭。严阵以待,不吃饭、不去厕所,刮风下雨、风吹日晒,一场招聘会俨然就是一场体力消耗战。
单打找工作空手而归
除了体力,找工过程更是对大学生们心理的考验,也是融入社会过程中的第一次大考。“今年大学生身价比白菜还便宜”,小谢坦言心理落差很大。名牌高校名牌专业毕业的她直到来到招聘会才发现,人太多,职位太少。“一直在报纸、电视上听说金融危机对大学生找工作的影响”,她说,残酷的现实还是让她一下子没缓过神来。
一次到深圳参加双选会,从上午九点等到下午两点足足5个小时,只面试了一家单位。面试官却仅仅给了一分钟时间让她自我介绍,就打断了她,“回去等面试通知吧”。1个小时换来一句话,这个不等价的公式一开始几乎让她觉得崩溃。加上体力和精力的透支,小谢心情十分低落。这段时间,她不敢出去逛街、K歌,怕一旦松下来就再也找不回找工的动力。
1个月过去了,小谢的找工没有任何进展,对应聘也毫无头绪。
“朋辈支持”最有实际效果
好友阿坚和阿伟(化名)也遭遇到了同样苦闷。互相倾诉的过程中,小谢觉得,何不3个人结成“找工联盟”?提议迅速变成了行动,瞄准单位后,同专业的3个人就一起商量“作战方案”,猜测公司注重学生哪方面素质,应该如何在面试中体现该素质,如何自我介绍等等。面试开始前,3个人互相进行预面试,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小谢帮助下,阿坚学会了化妆,“女孩子化好妆确实能够提高自信!”阿坚感谢小谢给自己的启发。一起交流心得体会,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去招聘会排队是件苦差事,3个人在一起就能轮流值班,让其他两个人缓解一下疲劳。
“被刷了,会有人买只冰淇淋安慰一下自己,也能大倒苦水。”小谢说,“以前只能偷着哭,现在终于找到了组织”。
记不清的失败后,阿坚收到了工商银行的offer,一家大型超市也有意跟小谢签约。一心想从事零售业的阿伟却还是一无所获,“大家都找到了,只剩下我”。小谢和阿坚觉得要为阿伟做点事情,找到工作的她们依旧场场招聘会不落,只为了陪着阿伟;小谢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份特别的简历,将自己的知识、实习等折合成身价,她连夜为阿伟做了一份,正是这份简历让阿伟在今年3月份如愿签约到了中石化的便利店,如愿以偿地从事了理想中的工作。
5月份,“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心理健康”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城召开,来自广东各高校的心理专业辅导教师神色凝重,今年大学生找工作的形势让他们不敢大意。“喝酒、倾诉或者采取其它方式,总之要有发泄的渠道”,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丽教授表示,金融风暴来袭的情况下,社会各方面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其中大学生之间的“朋辈支持”最有实际效果,她建议大学生“抱团找工”。
【经济表情】
商业消费:大打价格战拉动人气
今年上半年,消费市场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从年初起,多个零售巨头延续去年底的降价促销杀手锏,轮番发动价格战,百货业也推出各种VIP客户文化沙龙等流行资讯活动,以带动人气。部分企业商家甚至以派发消费券、以旧换新的形式,掀起一阵阵降价刺激消费的冲击波。不过,在商家大打价格战拉动人气的同时,利润摊薄、消费疲软的后遗症也逐渐显现。
零售巨头发动多次价格战
据了解,经济下行,消费疲软,为了刺激消费,从去年第四季起国内多家外资零售巨头先后发动多次价格战,降价幅度、规模一次比一次来得猛烈。去年底,沃尔玛率先在国内掀起价格战,首次在全国64个城市的117家商场大规模降价,数百种商品降幅达20%,最高降幅40%。随后,在今年的1月底、2月中旬,沃尔玛又接二连三发动低价攻势。该巨头推出的8.8元商品风暴,部分商品降价幅度高达54%。
家乐福也加入降价战团,在内地首次大规模、大幅度促销。在2月、3月份家乐福华南区各门店推出的“1元地摊价”,120余种商品降幅20%—50%,最高降幅达60%。沃尔玛持股35%的好又多、TESCO(乐购)等也先后参加价格战,降幅之大均为历来在华之最。
在外资零售巨头的推动下,部分国内零售企业也被迫紧急调整策略。华润万家、百佳也不得不推出“抄底价大清仓”活动、“换季低价大蹦极”活动应对。
商家派发消费券刺激消费
在百货业,包括广州友谊、广百、新大新等公司都加大了促销力度,把小节当成大节来造势,举办VIP客户文化沙龙等流行资讯活动。今年4月下旬,广州新光百货公司甚至率先在华南百货业派发价值100万元的消费券,希望刺激带动该商场300万—500万元的消费。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最新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额1453.64亿元,累计增速达10.92%。这一增速与2008年四季度持平,没有继续下滑。“零售市场今年上半年经历了低迷的一季度后,5月份劳动节、端午节等节假日消费使零售市场骤然升温。”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分析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回升态势还不稳定,但随着消费者信心的回暖,消费品市场将进一步向好。(记者欧志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