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09/10/9 11:11:28 |
|
从达连河摆渡过松花江,是清河林区的入口处。临堤岸不远处拔地而起的连片楼群,色彩清丽、整齐划一,这片在今年年末完工的移民棚户区改造工程,下山生活的林区职工或外来打工者自费拿出万元,就可以得到一套4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房屋。随着清河林区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清河新林区蓝图在逐步成为现实,林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秋高气爽的季节,清河林业局种植的五味子进入成熟期。记者来到清河林区三号五味子种植基地,这里正在筹备举办“清河林区五味子采摘节”。在种植基地现场,记者看到十多个工人分片作业,顶着日头采摘红彤彤的成熟五味子。采摘、入篮、称重、装车,面积2400公顷、全国规模最大的五味子生产基地显得井然有序。五味子产业培育了林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提供的近万个就业岗位,不仅吸引在山上居住的林区职工,更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的青睐。
2005年,张燕玲和丈夫一同下山打工,在五味子种植基地承包几亩地,几年的功夫就在山下买了两套住房。“五味子种植前三年不结果,从去年开始,成熟的鲜果五味子每斤买到12元,由协会负责联系经销商。今年,客户都要五味子干果,虽然晾晒比较麻烦,但是每斤可以买到30多元。”清河林区农林委主任任凤歧介绍说,“五味子产业为林区职工群众开辟了大量的就业渠道,林区产业每年可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不仅让林区职工群众全部就业,还安置外来务工人员1.3万人,今明两年用工缺口仍在4000人以上。”过了农忙时节,清河林区周边来打工的人多了起来。正在将五味子入篮称重的冯大婶告诉记者,自己是清河林区周边的种地农民,忙完家里的地就到这来打工,在这儿已经干了六年,一天至少能挣四五十元钱,光在五味子基地打工一项,一年就增收四五千元。女儿是镇上宾馆的服务员,镇上的房子都便宜,年底我们就能住上新房了。
记者了解到,从2000年起,清河林区管委会通过产业移民、基地移民、城镇移民等措施,已有2120户6700人相继搬到山下居住,他们有的进了工厂当上了工人、有的干起了个体工商户。今年35岁的董雅杰,前些年家住山上跟着老人养蜂,近几年,响应林区管委会生态移民的号召迁往山下,购买了门市房,做起了经销山产品生意。现在他们夏季由老人上山养蜂,已发展到100多箱,产出的蜜运到山下加工后出售,年销蜂蜜3万多斤,再加上经销其它山产品,年收入七八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像董雅杰这样的生态移民户还有很多。今年年底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后,剩余的2760户将全部迁往山下,山上完全变成生产区。生态移民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每年减少生活性资源消耗5万立方米,而且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幸福指数。
新清河吸引越来越多外来务工、经商的人,近几年,林区城镇人口由原来的2.1万人,骤然增加到5.8万人。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