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2/25 10:42:32 |
|
80后文艺女青年李坤不喜欢别人将她的“旅行”称为“旅游”。她认为“旅游”是个“恶俗”的词儿: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缺少了“旅行”的文化体验。
旅游产业研究者王晶对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李坤不谋而合:应该赋予旅游产品更多可体验要素,把冰城从一座给游客提供走马观花景点的“一次性旅游城”,逐渐转变成一个让度假者有体验、待得住、总想来的休闲度假城。就像丽江一样。
旅游产品 升级还是被玩腻
今年3月3日前,亚布力Club Med的房间已被全部预订。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度假机构之一,这个哈尔滨高端冰雪旅游先行者推出的价格不菲——每人每天1850元“一价全包”,据说在这里滑雪度假比日本北海道还要略高一些。不过,这并不妨碍Club Med成为冰城众多“冬日旅游产品”中的独秀并创造傲人业绩,2010年营业以来,这里的游客量每年增长30%。
哈尔滨市社科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晶表示,像李坤一样的旅行者增多,Club Med在哈成功试水高端旅游市场,都提示我们,越来越多不满足移步换景而要求享受悠闲假期的游客,正在出现并逐渐成为游客主流。
于是,哈尔滨的旅游产品未来将面临的是:升级还是被玩腻。
升级版产品 让你“闲待着”
伏尔加庄园目前正在谋划产品升级,根据客人的要求,单独制定行程、单独配餐、单独配备导游和车辆,让人“待得久、体验深”的伏尔加庄园升级版产品很快就将面世,准备在今年分夏、冬两季推出。
去年夏天,一对北京老夫妇在伏尔加庄园闲待了半个多月,只为享受凉爽和俄式建筑。二老在半个月中只要求庄园派车带他们去了趟中央大街品味欧陆建筑。从夏到冬,这样一住10多天的客人和来自各地的电话咨询,让伏尔加庄园经营者意识到产品升级势在必行。
香港、台湾、珠三角、长三角……游客来自越发达地区,停留时间越长。他们在这里的大多时光就是“闲着”,享受日光或者冰雪。伏尔加庄园宣传部负责人张艳萍告诉记者,他们对近两年的游客结构分析显示,来自发达地区游客的需求早已从观光转向休闲度假。即便来自欠发达地区,也不缺少“求闲”客。
最新数据同样证实,仅在中国大陆就有300万家庭年收入超过20万元,具备了休闲度假游的经济实力。推出让人“闲待着”的旅游产品是不错的选择。
王晶说,下一波旅游市场的竞争,将转为“休闲度假”产品体验的竞争。设计更多该类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线,显得愈发重要。
主打两张牌 体验和文化
把哈尔滨建成休闲度假城,想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待得住,或反复来,得打两张牌:体验和文化。王晶觉得这是冰城旅游产品内容升级的方向。
Club Med的工作人员Luna有时间就会从上海总部飞到亚布力,享受周末的休闲假日。在这里,她还经常会碰到Club Med的“回头客”。因为滑雪的体验性强,能让人上瘾。Luna偶尔会问,离开滑雪场,哈尔滨哪还有充满地域文化的旅游去处呢?
王晶把李坤和Luna的想法,归结为“探寻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的要求。她说,文化体验需要比景点观光支出更多的时间,文化对休闲客产生的黏度也高——好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不但会延长他们单次停留时间,还会吸引“回头客”。因此,冰城冬夏旅游产品在升级过程中,要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要对产品进行文化挖掘和设计。
哈尔滨的欧陆文化和关东文化的混搭被专家认为是个方向——比如,伏尔加庄园正在借俄式建筑、产品打造欧陆文化休闲度假产品;随着中华巴洛克街区渐渐成型和老道外美食、民俗的进驻,其文化休闲的特质正在逐渐显露;哈市周边地区可以增加旅游产品中的关东文化味,让游客在吃、住、玩中体验关东文化的地域风俗……
最新数字显示,仅今年春节黄金周,哈市就接待游客309.38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亿元。但冰城旅游的胃口显然更大。
大胃口仅仅靠城市旅游产业“初级阶段”的那些观光景点是无法可持续支撑的,打造更多的“有营养”的体验、休闲产品,完成旅游产业的“系统升级”,让背包客和高端商务游客都能从我们的旅游产品线上各得其所,哈尔滨就能从引得来客,变为留得住客。
|
责任编辑:孙洪涛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