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晶琳 发布时间:2008/9/1 16:18:54 |
|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津津乐道于到兴凯湖畔的“巧嫂”家庭旅馆,体味“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购农家物、干农家活”。自然、纯朴、绿色、清新、野趣的特色农家游形态,既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城市旅游群体的消费需求,又有力地推动了旅游发展。“巧嫂”家庭旅馆的建设是我省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日前从省旅游局了解到,目前全省共有乡村旅游点330个,其中包括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8个。乡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据统计,全省开展乡村旅游带动直接就业人数约5.8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12万人,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7000~10000元。
唱响红火的歌谣
据了解,我省乡村旅游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起步阶段的雏形是2003年开始推行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今年下发的《2008年度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方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目前,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在全省各地红火开展。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乡充分挖掘满族文化,建设了满族文化食品一条街,吸引了诸多的游客,既传承了历史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又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他们充分发挥地处哈尔滨周边的区位优势,开展了“乡下有我三分田”的活动,使每亩地直接增收1000元以上。牡丹江市旅游局与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联合启动了百村万户山里人家乡村游工程,围绕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业生产、特色餐饮等,以宁安、海林为重点,以市郊、东宁、穆棱、林口为辅,以旅游热线、交通干线为经脉,以试点村为基础点,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目前,30余家试点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基础设施改造、产品建设等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已有200户接待点被命名为山里人家乡村游示范店。
换来鼓鼓的荷包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宁安渤海镇瀑布村80%以上的住户发展旅游业,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渤海镇小朱家村通过旅游带动,江鸭蛋每只均价达到1.5元,还供不应求,大米每公斤比市场多卖1元钱,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作为传统的农业省,乡村田园风光优美,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良好、条件优越、资源得天独厚。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
秉承原生态田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省乡村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旅游道路等级较低,可进入性较差。缺乏科学规划,经营者经营理念陈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经营者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旅游课题。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