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宗散装进口石化产品、煤炭的鉴定监管是一项十分复杂、艰辛的工作,涉及安全、环保、反欺诈及打击走私等诸多方面。目前,每年通过南沙口岸进口石化产品近300万吨,进口煤炭达250万吨,检验监管任务十分繁重。南沙检验检疫局的党员何晓鸣就是一位奋战在鉴定一线的工作人员。10年来,他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悉心钻研,组织完成了多项计算机算法程序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通过专业、执着的工作态度,多年来何晓鸣共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逾1.4亿元。
老检验火眼金睛专辨缺斤短两
50多岁的何晓鸣从事检验鉴定工作二十多年,从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立那天开始,就在区内的鉴定一线工作。
“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外贸企业的经济利益,一点也不敢马虎。”何晓鸣指着运煤船上的水尺告诉记者,像这样5万吨的船,读水尺测量煤炭重量的时候,水尺上每公分差不多代表50吨左右煤炭。50吨煤炭按现在的市价值2500多美元。“有时候我们在读水尺上要和外方斗智斗勇,一定要保证公正,不让本国的企业在鉴定上吃亏。”何晓鸣告诉记者,现在辖区内华润电厂、珠江电厂两家大型燃煤发电企业,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时,燃煤年使用量超过600万吨,并为华南地区提供1200万吨的中转能力。“如果鉴定时出了错,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何晓鸣还向记者回忆起了他在南沙码头鉴定工作中的“得意之作”。一次,某中东国家利用本国油轮向中国运输出口甲醇,在中国其他港口曾经留下了不良记录,经其承运的甲醇每载总量累计短少600吨左右,短重率达10‰。由于多港分卸,短重责任一直未分清,国内拼装企业长期纠缠不清。“在他们的船靠泊小虎石化基地某码头的时候,我带领业务骨干一举查出该轮由于经过改造,仍然使用改造前的舱容表,导致技术短重,存在欺诈嫌疑。”何晓鸣笑着说道,在事实面前,船东不得不承认该轮存在技术短重的现象,并答应补偿中国企业的损失,同时重新核定舱容表。这一下就为中国企业挽回了上百万的损失。
挽回外贸企业损失逾1.4亿元
记者了解到,检验鉴定工作涉及货物重量、品质、特性分类等方面的鉴定,鉴定结果如重量、品质等直接影响到买卖双方的交易。为了更好地工作,何晓鸣组织部门人员一起研究计算机程序,成功地完成了程序算法的编写。“以前我们鉴定的时候都是人算,这样不仅麻烦,而且也容易出错。有了程序后,我们的鉴定员只要收集原始数据,就可通过程序利用计算机算出结果。”何晓鸣说。
除计算机编程外,何晓鸣业余时间也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在《鉴定业务与技术》等国内权威行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还参与了国家局鉴定员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
“鉴定工作其实很辛苦,何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同部门一位年轻鉴定员告诉记者,以前何晓鸣经常需要对十多个货舱的温度、底水等实施逐一鉴定。“何老师很负责,在鉴定工作上一丝不苟,他教会我们如何全力守护本国外贸企业的利益。”
据介绍,在南沙口岸多年来,何晓鸣所负责的部门在对进口化工品、成品油、煤炭等战略物资实施检验监管时,累计检出品质不合格和重量短重800多批次,为外贸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逾1.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