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教育投资大了,俺们农村的学校建设不比城里的差。孩子在这么好的学校读书,我真是开心又放心。”肇州县双发乡学生家长王大姐满心欢喜的说。
如今,肇州县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校园环境不断优化,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兴学重教蔚然成风。
改善基础设施 修建幸福校园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争创全省教育强县,是肇州县教育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特别近几年,在经费投入、学校建设、师资投入等重大事项上,该县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强大合力共同谱写华彩乐章。
近三年,该县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累计投资1.38亿元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等项目。其中,投资2600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为全县义务教育所有班级配置电子白板和触摸电视;新建了信息中心,在全省农村学校率先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推进百兆光纤进校园项目……
截至目前,已新增272个功能室,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场所。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操场均改完沥青混凝土结构。基本办学条件达到了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均衡。
提升教师素质 培养优秀筑梦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为此,肇州县多措并举,全面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
肇州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近五年来,共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115名、特岗教师10名,充实到教育一线特别是农村学校,基本实现了农村学校教师的长效补充。”
据悉,为了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该县在每年必保生均公用经费5%以上用于教师培训的基础上,2016年额外拿出300万元,用于校长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三年来,共培训省市级骨干教师166名。
此外,该县还通过聘请北京名师团开展同课异构教研,组建城乡区片教研联合体,开展网络说课和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方式,提高城乡教师教研能力和执教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100%。
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教师资源共享是关键所在。基于此,该县建立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调整交流校长21名、教师383人,促进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均衡。
在此基础上,为保障乡村基层教师的待遇,该县积极稳妥地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累计发放200万元,用于提高班主任津贴;累计发放1450万元,落实乡镇教师补贴政策。
肇州县朝阳沟镇中学教师刘玲介绍说:"国家关心我们农村教师,发放了乡镇工作生活补助,这让我们更有激情和干劲"。
创新教育模式 为学生提供梦想平台
一直以来,肇州县始终秉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幸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坚持突出重点促均衡、发展内涵强素质、深化教改提质量,全方位打造特色、优质的肇州教育品牌。
该县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打造实效课堂、高校课堂、魅力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改革的新跨越。成立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微信群、学校家长开放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
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该县努力探索思想教育新载体,通过开展新闻进课堂、国学经典诵读、毛笔书法等,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怀。并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推行“体育艺术2+1”模式和阳光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构建“三结合”德育网络,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教育均衡分配 起飞路上不落单
“扶贫先扶智”,肇州县下大力度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确保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该县对全县816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4480名留守儿童落实特殊群体就学政策,全县“三残”儿童入学率高达88.7%。此外,还对部分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
三年来,共发放寄宿生补助近500万元,受益学生3700人次,并协调企业家商会、社会公益组织与100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给予助学金。为推进全县均衡教育、优质教育、幸福教育夯实基础。
同时,该县政府启动4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193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提供交通及食宿补贴。构建起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资助体系,进一步确保在全面实现文化小康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此外,该县通过实行划片招生、阳光分班、控制择校、限定班额等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分流学生,盘活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更加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就学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