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言实出版社是国务院研究室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出版单位,成立于 1995 年,主要出版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辅导读物,同时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文化、以及干部教育、成人教育、技术职务考试类等图书。在 2009 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被评为社科类二级出版社,曾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
出版理念:
文化坚守、理想坚守、道德坚守、诚信坚守、责任坚守
致力打造中国政策类图书第一品牌,增强广大读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申
严格执行图书“三审三校”制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保障图书质量。
近年来,总局连续开展“出版物质量年”专项检查工作,着力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指导督促出版单位及其主管主办部门建立并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了图书出版整体水平。但一些出版单位由于内部管理失范,造成图书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屡屡出现。这些图书有的内容质量存在导向问题;有的差错率较高,编校质量问题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到位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法规规章,《通知》重申相关要求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通知》明确,严格落实“三审三校”责任制,需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初审、复审、终审、校对应分别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并承担相应职责;体现专业,兼顾特殊:在三审工作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同时要体现专业性;注重导向,打造精品:在三审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确保书稿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努力打造精品力作;加强培训,建设队伍:要注重编校队伍的梯队建设,不断提升编校队伍整体质量;完善制度,促进落实:要细化和完善稿件“三审三校”责任制度,促进相关制度落实到位。
为落实全国出版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出版物“质量管理2017”专项工作安排,总局决定分3个阶段开展“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8月20日—9月10日为出版单位自查阶段,9月11日—9月30日为主管部门检查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为总局抽查阶段。总局将组成检查组到部分省(区、市)和中央在京出版单位进行实地抽查,并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对违 《通知》规定情节严重的,总局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总局重申“三审三校”制度,并且进行严格检查,这对于一些粗制滥造、专卖书号的出版社,是个严厉的警告。这会有效地控制买卖书号的不良现象,对于我们出版社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这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只有把买卖书号现象加以控制,才能正本清源,净化出版环境,真正地出好书,出精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什么是三审三校
三审三校是现代出版制度的基石之一,是出版工作的核心流程,即初审(一审)、复审(二审)、终审、一校、二校、三校六个环节,此外一般还有个“通读”环节。这是经过长久历史积淀逐渐确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编辑流程。
举例来说,类似过去某纯净水的广告——27层过滤,每层过滤只会让水更干净,而不会增加新的污染成分,最终达到纯净水的标准。三审三校的目的是让书稿的问题逐次减少,最终达到可以出版的标准。

初审
初审很关键,原则上讲,绝大多数基础错误都应该在这个环节消灭掉。如果初审认为问题太多没达到收稿要求,责任编辑有权撰写退稿信,退稿让作者进行修改。
(相信我实践中没人这么干。最后拖的还是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绩效,还是老老实实自己都改了吧)
如图,红笔修改使用的都是校对符号(校对符号就不展开解释了,可以自行百度)。

复 审
执行人岗位名称:策划编辑(通常)
最低职称要求:编辑(中级职称)
完成初审后,初审编辑会写一个审稿意见,主要是说这个稿子是写什么什么的,写的怎么样,问题主要集中在哪。再巴拉巴拉一些自己水平有限,有些地方也拿不准要不要修改,在哪哪哪哪页,让复审老师再斟酌斟酌什么的。之后将审稿意见和改后的稿子一并交给复审编辑。
复审操作一般用蓝笔,主要的任务是消灭初审在审稿意见中所说的那些“拿不准”的问题,还有初审没有发现的基础性错误。在此之上,由于担任复审的一般是策划编辑,他们还要对非文学书的整书的架构进行规范和梳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 确定标题层级,必要时撰写标题
· 修改标题,调整分章、分段
· 确定目录层级
· 调整脚注、尾注
· 调整章节逻辑问题
· 审查初审工作
· 修改初审遗留问题
· 其他

“真正纯净,品质保证”
不同的是,纯净水是机器过滤,三审三校则是人为修改。人为修改嘛,就有可能把对的改错,产生新的错误。因此,三审三校过程要求各环节的编辑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平,用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国家对三审三校的参与资质有明确规定(具体实践时,个别单位有一定“灵活”),这种资质则是根据编辑水平和从业时间考核授予的。详情可百度“编辑职称”。
(本文所写的是一般图书的出版流程和审读过程,专业类图书或复杂的书稿另有特殊处理方法,不在此文范畴。

初审
执行人岗位名称:责任编辑
最低职称要求:助理编辑(初级职称)
所谓三审,三是次数,审是审读。初审是对稿件的第一轮处理,操作时一般使用红笔勾画标准校对符号进行修改。主要任务包含但不限于以下:
· 修改错别字,标点错误
· 修改句式的逻辑错误,用词不当
· 调整英文大小写,国名人名的译法是否符合规范
· 统一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体例
· 确认表格、图片的插入位置
· 修改基本的政治性错误和知识性错误
· 其他
无口叔叔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特意做了张初审后的图。随便画了画,请不要在意改的对不对、画的标准不标准这类细节!
在初审基础之上的复审笔触,谁改错了一目了然,责任清晰。
复审阶段过后,全书的大体结构就基本确定了。如果说初审是让书基本达到出版要求,复审就是让这本书更为清晰,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这也是无口叔叔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二次策划”的内容之一。编辑嘛,岂是改改错字就可以的?!
此外,复审编辑要是认为初审编辑遗留的问题太多,有权发回让初审编辑重新初审。
(这一条,实践中基本也没这么干的。责任编辑和策划编辑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书出的慢了,谁也跑不了)

终审
执行人岗位名称:副总编辑、副编审。重大选题由总编辑负责。
最低职称要求:副编审
复审结束后也会出一个审稿意见,大致说说初审做的怎么样啦,我都干什么啦,我做这些是基于什么考虑啦,然后我也有些地方拿不准,让终审老师再给把把关呗~。总之很谦虚很怂就对了。然后把复审审稿意见和稿子再交给终审编辑。
终审,听起来就非常高大上。能操作终审的都是至少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泰斗级角色,从业十几二十年以上。
(虽说国家规定从业五年以上,或者有博士学位从业两年以上就满足副编审聘用条件,其实没戏。编辑这工作,经验很重要!终审操作一般用绿笔,解决初审、复审存疑的问题和没有发现的问题,评价复审的策划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终审编辑需要对政治有更高的敏感度,对社会认知有更深的理解。着重处理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比如:
· 文稿中有没有反华内容?
· 有没有搞错台湾的政治地位?中国的非历史地图是否标出了南海主权范围?
· 有没有伤害阶级感情或是民族感情的内容?
· 是否将某个我国尚未承认的政权以国家立场描述了?
· 这段情色描写有没有过火?
· 某历史事件或某邪教是不是出现了?
· 某“政见不同者”是否出现了或是被间接给予了正面肯定?
· 初审和复审的遗留问题
· 其他

终审后的样子
终审也会有一个审稿意见,会评价整体书稿的内容,评价初审、复审的工作质量。如果认为不合格,终审编辑有权直接将书稿打回到初审阶段或复审阶段……
你以为无口叔叔现在又要加括号了吗?不。终审编辑虽大多相貌慈善,但都是返工不眨眼的“恶魔”。他们只对质量负责,不会管编辑由于什么原因工作没做到位,不会管编辑的绩效是否会受到影响。冲这一点,无口叔叔对他们抱有敬意。
如果终审通过,他们会在稿件上批注四个字,代表本书的制作可以进入下一环节。
 这句话也会出现在审稿意见里,这通常是责任编辑和策划编辑相拥而泣的一刻。然而,严苛如斯巴达的地狱噩梦仍在继续,此时,只是片刻的欢愉。
发 排
是指将经过三审并由终审同意发排的书稿,根据美术编辑设计的版式进行排版,同时把那些花花绿绿的修改都改过来,打印校样。
校样:指稿件经排字或制版后印出供校对用的稿样。
过去,作者发过来的稿件都是手写稿,三审都是在手写稿上进行的,终审完毕后的发排,主要是指将手写稿变成铅字的过程。现在作者给过来的一般都是电子文档,一定程度减少了编辑的工作量,改起来也更清晰。发排的意义单纯在于提供校样,供编辑检查成书后的样子。
即将出版的470万字《八路军》校对书

三 校
三校(音jiao,四声)对,既是一项工作,也是职务简称(校对员)。说到改错字,很多人就理解为“做校对”,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三审三校的目的是逐次减少错误,其中校对的目的更多的是检查三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在校样中都修改过来了(核红)。
也就是说,校对工作主要是将校样和原稿进行比对,将不一致的地方改过来。原则上讲,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发挥太多主观能动性,不用太考虑诸如“诶这个句子好像比较拗口啊?”这类问题,就看一致不一致即可。
三校即是三次校对,这三次校对的执行方式基本相同,需要由三个不同的校对员轮次进行。防止多次阅读后的麻痹。
校对员使用红笔和铅笔工作。在进行校对工作时,他们并没有审读稿件的权利。校对发现不一致的,或是板上钉钉的错字硬伤,操作时使用红笔;出于自身判断认为稿件内容不妥的,用铅笔操作,再交给责任编辑或策划编辑确认是否修改。编辑确认修改,用红笔勾注确认;不修改,用橡皮将铅笔痕迹擦去。
根据三审后的原稿发排后的校样,校对人员在校对后的处理。(跟前边几张图比,看上去是不是干净了很多?重要的是,其中的错误也基本消灭得差不多了)有人说,这个过程很多余吧?发排的时候把编辑画出来的改了不就行了?并不,编辑是人,发排人员也是人,是人就有可能犯错。在发排结束后可能遗留的问题包含但不限于以下:
· 编辑写的龙飞凤舞或是潦草,发排人员看不清,改错了。
· 编辑画出来的错误,发排人员修改时漏掉了。茶渍冰淇淋渍口水渍什么的经常导致这类事情发生。
· 编辑修改时写错了。如甲编辑想把“我的猫”改成“他的猫”。在修改时因为手误,标示将“我”改成“他的”,最后发排出来是“他的的猫”。
· 个别标题、引文由于编辑忘记操作,导致的样式设计错误。
· 孤字成行,特别是页首的孤字成行。
· 某页的全部内容没有超过整页2/5。
· 图表或注释的位置错误。
· 如果原稿是手稿,发排人员录入时可能敲错字。
· 其他
注:原稿和校样虽然内容相同,但字体字号字距行距都不同,导致原稿和校样整体版式完全不一致。所以校样可能会出现部分段尾残留一个字占了一行,或某页出现大面积留白,影响美观;有时图表注释的位置和相应的正文缺乏关联(在原稿是一页,但发排后变成分居两页),影响阅读。这些是原稿在三审流程中所无法预测的问题,因为三审过程无法看到发排后的样子。
校对怎么做呢?
原稿和校样盯着来回看肯定是不行的,会漏掉很多问题。目前最常用的校对方法叫折校法,是将校样逐行折下,放在原稿上一行行挪动校对,基本不会漏掉错误。说起来不直观,放个图你们就明白了。
注意,这是两张纸,中间有一道折痕不是很明显。放在下一层的(图片上半)是校样,叠在校样上的(图片下半)是之前审读所用的原稿。
三校完成,再送给发排人员修改发排后,出来的稿子叫清样。顾名思义,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笔触的稿样,基本就是读者拿到书后看到的内文。到了这个阶段,稿子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基本满足了出版要求。
出版要求是什么呢?有很多要求。其中之一是差错率不得高于万分之一。什么概念呢?从你这本书中随机抽出一万字连续内容,假如里边有一个错别字,就是万分之一的差错。你要是再错一个标点,这本书的质量,就不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