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失败的新闻发布,也被媒体称为“火上浇油”。我认为,失败的新闻发布是“次生灾害”——正如同天津爆炸中的环境污染,汶川地震中的堰塞湖一样。次生灾害的危害,甚至可能超过灾难本身。
新闻发布会十忌
第一,有不说的真话,但绝不能说假话
这是《南方周末》当年的办报理念,对于新闻发言人也是至理名言。假话迟早会被拆穿,特别是你是在公共场合说出。当年SARS期间的卫生部和北京市“感染者很少”的谎言,导致了一场公共信任危机。何况,在今天——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基本没有隐私,你还能指望在一个公共事件上瞒过千万双眼睛吗?
第二,中断不如不开
针对天津爆炸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央视直播时突然中断。中断意味着想隐瞒,但越想隐瞒的东西,媒体和公众越有好奇心去扒背后的真相。还是那句话,移动互联时代信源的多样性和传播速度远胜于PC时代,人们很快会挖掘出究竟想隐瞒什么。
第三,不打无准备之仗
天津港爆炸事件新闻发布的失败,在于新闻发言人准备不足。他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回答的问题,而不是根据他掌握的情况。记者问“事故救援的总指挥是谁”,发言人回答“不知道”。
这种准备,不仅仅是发言人的准备,更是相关机构的准备。正因为天津地方政府与央企之间的矛盾,导致发布会主要负责人缺席,也导致事故总指挥不明。
任何表象的背后,一定是有深层次原因。
第四,不是每个场合都要面带微笑
2003年我采访的培训班上,白岩松曾经批评了徐宁的表现,当时徐是南京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因为徐宁——一个很有风度的女士,在回答每个模拟记者的提问时都面带微笑。“不是每个场合都要面带微笑,”白岩松说,“特别是面对灾难。”
央视名嘴的话在多年后应验。因为在事故现场微笑,陕西省原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落马。而天津爆炸新闻发布会现场,一名官员说了“见到记者我很高兴”,被网友骂“没心没肺”。
第五,被传播的永远是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段视频
你可能忘了“7.23”——动车事故发生的日子,可能忘了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但忘不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句话。正如我们小时候背了无数古诗词,但记住的只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句。
新闻发言人是个职务,不能在与记者的沟通中夹杂太多的个人色彩。这种出格的话,往往比“无可奉告”更糟糕。
第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这一点,特别适用于辟谣。负面新闻——特别是灾难,往往伴随很多谣言。抓住主要的谣言,搜集充分证据,一招制敌。对于一些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信息,不必理会。
第七,选择合理的发布时间
抓住第一时间——最快公开信息,不要让谣言跑到前面;如果第一时间没有公开,谣言已经传开,就等它传播势头减弱时公开信息进行逆转;抓住关键时间点——比如灾难救援结束时。
第八,多渠道公布信息
天津爆炸事件,先后召开了6场新闻发布会,但效果很不好。召开现场发布会并非传递信息的唯一途径。而在信息不足时,一场欲言又止、或者只有几十秒钟的新闻发布会,效果往往不如一次书面解释。
这里所说的书面解释,包括一份新闻稿,也包括你使用的新媒体手段——比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等。一贯高高在上的政府部门,需要熟练使用这些新媒体手段。毕竟,时代不同了。
第九,抓主路径
互联网时代,是个信息多元、观点多样的时代,也是一个传播途径多样的时代。没有一人有能力控制全网。所以,你只要保证你的新闻在“主路径”上传播,就成功了。
何为主路径?相对于央视13套深夜一点播出的节目,新闻联播就是主路径;相对于24版第三条,《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主路径。相对于200万个长尾频道,一点资讯首页首屏就是主路径。
为什么抓主路径?因为用户集中在这里。互联网有个“二八”理论,20%的文章产生了80%的流量,而这20%的文章,都是处于主路径上的文章。说白了,抓主路径就是抓住了大部分用户。
第十,丧事永远不可能办成喜事
试图通过新闻发布会把负面新闻变成正面新闻,这是一种最愚蠢的想法。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是用来公布信息的,更多信息的公开会缓解公众的情绪,化解矛盾。它只能减少直损。但造成舆情的事件中,往往伴随着死亡、伤痛、流离失所,这是丧事。丧事永远变不成喜事,家属的情绪也不可能稳定,这是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