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11/27 14:43:41 |
|
齐齐哈尔市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以来,截至目前,全市人工造林达990多万亩,林木活立木蓄积达2863.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不足1%、工程实施前的4.6%提高到现在的13.35%。形成了一个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以农田防护林、护路林为基本框架,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互为补充、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展工程建设30年,坡耕地泥土流失量减少77%,土壤径流量减少78%,风速降低58%。全市粮食亩产大幅提高,由1978年116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80多公斤。齐齐哈尔市也多次受到国家和省政府表彰奖励,全国三北工程建设现场会先后两次在这里召开。
搞好规划规模推进上面积
齐齐哈尔市始终把三北工程建设,解决生态性矛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来谋划,作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民生问题的实事来推进。在区域治理上,齐齐哈尔领导提出把龙江、甘南、泰来作为全市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明确了“少种、精种、多栽、多养”的发展思路,涌现出拜泉县生态建设、泰来县庄园式治沙、龙江县石质荒山绿化、依安县村屯绿化等一大批国内、省内高标准三北工程建设典型。
全市以沙化土地集中、沙化程度严重、生态条件恶劣的龙江、甘南、泰来为重点,突出沙地治理,以重点带全局,整体推进;在建设区位上,以生态地位重要、生态条件差、急需治理的乡村为重点,做到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任务集中投放,整乡、整村推进;在具体工程项目实施上,以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程项目为重点,科学选择造林树种,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按山系、按流域,有重点地实施造林,做到集中连片搞突破,规模推进上面积。
近几年,全市共完成防沙治沙工程造林154万亩,完成克拜、龙甘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造林270万亩,治理侵蚀沟3.2万条,综合治理小流域559个,沿嫩江干支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护堤、护岸林64万亩。全市营造农田防护林网6.2万个,面积200万亩,采取以松改杨等方式优化更新林带18970条,面积22.7万亩;村屯绿化面积30万亩。
调整结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齐齐哈尔市还先后探索和创新了石质山造林模式、营造农防林、“两松”接班林带等10种工程建设模式。这些模式区森林覆盖率、经济收益都成倍增长。有的模式推广到全省、全国,甚至得到国际的公认。
结合荒山绿化、沙地治理等林业工程建设,齐齐哈尔通过调整优化树种、林种结构,侧重培育和发展了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林业工程项目,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山杏、大果沙棘、红松坚果林、果树等树种,实现了生态林业向效益林业的跨越,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近五年,全市营造山杏7万亩,大果沙棘9万亩,红松果林2.2万亩,果树8万亩,营造柠条和苕条2万亩,走上了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之路。
科技支撑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
以创新的思维,加大科研和科技推广力度。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应用容器育苗造林面积达20万亩,樟子松抗旱造林新工艺和“三大一深”造林面积达44万亩,应用泥浆法和“三水一浸”保成活技术造林31万亩,应用高效保水剂造林6万亩。大力推广应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沙地综合治理开发技术;发明了冲击沟削坡绿化、梯次插柳控制水土流失等技术;创造了冬季带冻土坨造林、人工控制杨树伐根萌蘖更新技术。特别是在进行大面积春季造林的同时,打破常规,探索夏、秋、冬不同季节造林的新技术,变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通过科技创新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水平。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