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12/11 9:07:37 |
|
这是一次大学生的盛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体育场上;
这是一场个性张扬的火种采集,用火箭尾焰引燃圣火盆;
这是一个青春主宰的时刻,以大学生为主体组织策划了整个仪式。
在蓝天白雪间,在白山黑水旁,2008年12月10日,龙江学子以其特有的激情和智慧,用最特别的方式引燃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火种。我们的耳边仿佛又回荡起那句寄语:世界是你们的。
踏歌起舞
迎接火种到来
昨天上午刚过10时,1500余名头戴不同颜色帽子的同学从不同入口涌入哈工大体育场。他们都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他们是幸运的。
幸运之一在于,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火种将在他们的学校采集;幸运之二在于所有到场的同学是在哈工大万余名学生当中选出来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班有30个人,但学校只给他们班分了7个名额。
10时30分,由哈工大学生排演的文艺演出率先登场。尽管昨天的最高气温只有零下12摄氏度,但歌曲《飞得更高》、《精忠报国》、《Hand in hand》,街舞、健身操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让火种采集仪式现场寒意全无。
哈工大校团委魏红梅老师告诉记者,这些节目完全是由哈工大学生自己组织排演的。这其中融入了学生自己对于大冬会冰雪、青春、未来口号的理解。不仅仅是演出,许多仪式的环节、过程也都融入了同学们的智慧。记者在现场看到,体育场四周的一些座椅被蓝色塑料布包裹起来,包裹之后的椅子拼出了一组英文单词Winter universide(大冬会)、China Harbin(中国哈尔滨)Welcome to HIT(哈工大欢迎你)。魏老师说,这都是大家集思广益后的创意。
火箭升空
尾焰点燃青春之火
11时整,火种采集仪式开始。
在主席台对面的蓝色背板上,大冬会吉祥物冬冬乘坐着由哈工大研制的爬壁机器人缓缓上升。在冬冬到达背板顶端时,它向固定在背板上同样是由哈工大研制的灵巧手发出指令。
此刻,同步直播的大屏幕上出现了灵巧手放大的画面。“5、4、3、2、1”随着全场1500余名学生的同声高呼,灵巧手变换着手势。当代表1的食指闭合后,点火装置被触动。“嗖,嗖,嗖”代表着第24届的24枚火箭分三批腾空而起,火箭的尾焰引燃了安放在旁边已等候多时的圣火盆。
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我国首位冬奥会冠军、黑龙江省著名运动员杨扬在24名少女的陪伴下沿着红地毯走向圣火盆。她用圣火盆中的圣火引燃了手中的火炬。
在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杨扬是国内传递的第一棒,在家乡举办的大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上,她又是第一棒。对于两次火炬传递,杨扬表示都让她感到激动不已。“哈尔滨是我的福地,我就是从在哈尔滨举办的亚冬会上走出来的选手。希望这次在家乡举办的大冬会上能有更多的选手取得优异成绩。”
杨扬将点燃的火炬交给教育部中国大体协副主席、秘书长杨立国,杨立国又将火炬交给了大冬会组委会副主席、执行副主席、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张效廉市长用第一棒火炬点燃了志愿者手中的火种灯。
10天之后,保存在火种灯内的大冬会圣火将在龙江大地上接力传递。
火炬传递
让青春告诉未来
火种采集成功,对此最感高兴的当属哈工大的学生。这所以航天科技见长、多次为神舟飞船提供技术支持的高校,它的学生在火种采集仪式后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骄傲”。
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5级学生于雷说,火种采集仪式向全世界展现了哈工大在航天方面的技术实力,这对提高哈工大在国际、国内的声誉有着积极的作用。
机电学院200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王力鋆说,点火仪式选择哈工大体现了哈工大在龙江人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大冬会的举办,我们将有机会与外国高校进一步交流,这种交流必将促进中国大学生与世界大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电气学院2006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李贺龙说,与奥运会相比,大冬会更亲切,因为这是大学生自己的运动盛会,能够参与其中将是一生的幸运。
电气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火种采集仪式志愿者潘昀路说,作为一名在哈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冬会作贡献。哪怕只是一些非常细小的事情,我们也要积极去做,做一点是一点。
火种的点燃只是大冬会举办的一个前奏,从12月20日开始,大冬会火炬将在牡丹江、七台河、佳木斯、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6个城市进行传递。到那时,大冬会的科技之火、青春之火将点亮龙江大地的各个角落,更将向世界展现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祝福大冬会,祝福哈尔滨。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