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他们可以把自有的一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无论是从事“农家游”的农民还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农民,都可以从中增加收入。
而各地在积极推动“农家游”发展的同时,无不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以及经营户配套设施建设。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这样一来,等于是推动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随着“农家游”的快速发展,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渗透,促进了现代文明向农村的传播和农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善。而各地都对“农家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整体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
“农家游”的发展除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外,还带动了城市市民消费资金向农村的流动,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可见,发展“农家游”还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力量。
四面开花,一哄而上,“农家游”在持续火爆的背后,有人担忧,“农家游”能永葆青春吗?近年来,“农家游”已成为城里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去年一年,全省2710个“农家游”休闲旅游点,就为农民带来了30亿元的收入。那么,怎样让“农家游”持续升温,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呢?
游客:卫生状况再改进些
“到‘农家游’去玩能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不过一些卫生设施太不尽如人意。”一个经常去农家旅游的人介绍,“什么都挺好,就是上厕所不方便。”
还有的游客反映,饮食也不很干净,经常是一盆水,把餐具扔里一涮了事。做饭的锅也黑黢黢的。
有关部门在检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农家游”餐饮店卫生设施不全,缺防尘、防蝇设施等。
旅行社:团队接待能力再提高些
“来问‘农家游’景点的客人很多,但不少‘农家游’的接待能力还跟不上,我们不敢轻易组团。”哈尔滨市一旅游公司的经理说。
业内人士认为,“农家游”与旅行社对接的最大困难是“农家游”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跟不上。为此,可采取两条途径:一是景区化模式,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把一定区域内的“农家游”,打造成一个景区,然后和旅行社对接;另一途径是,如果不具备这一资源优势,至少也要以村或乡为单位,把所有“农家游”抱团成社,提升服务,以公司化运作对接旅行社,配套进旅游线路中去,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客源。 业主:扶持力度再加大些
一些“农家游”由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生意。有的“农家游”经营者抱怨:“我们这晴天生意很好,一到周末每天的营业额都能上千,但是路上全是坑,一到雨天车子开过溅起一车泥,惹得一些游客抱怨不休,来了一次就不来第二次了。虽然我们也对路面进行了一些改造,但通到县城的这段路实在太长,我们没有这么多资金,希望政府早点把路修好,提升我们的‘农家游’的品质。” 一位长年经营“农家游”的业主认为,发展“农家游”要打通土地瓶颈,确定一定数量的旅游发展建设用地;要简化办证程序,降低收费标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民从事“农家游”要减免税费,对于农民贷款从事“农家游”要给予贴息;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农家游”,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情、农村文化。
专家:规范才能走得更远
省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说,目前“农家游”已经遍及我省所有地区。从旅游时间上看,“农家游”的范围应该是2~3小时的出游半径。在未来3~5年时间里,这种旅游方式还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商务部出台的《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于去年7月1日开始施行,对“农家游”设定了行业门槛。规范规定,兴办“农家游”的投资者和农民应按规定到当地县级以上卫生防疫和环保局等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排污证,然后取得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规范还对旅游景点相关设施的环保、消防、卫生、安全等多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范和要求,还特别根据经营服务的质量划分了5个等级。(杨文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