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09/2/26 10:40:19 |
|
去年因“高薪门”陷入舆论漩涡的马明哲近日作出一个令外界吃惊的决定———在将于近期公布的中国平安2008年年报中,这位董事长兼CEO的薪酬一栏,将只剩下几个并列的“0”。 “挨了一年骂的马明哲,期望以‘分文不取’的姿态显示自己与全体员工共渡时艰,谋求业绩增长的决心。”接近马明哲的平安方面人士透露,“年景不佳,以及痛惜富通投资亏损等因素,促使他作出这项决定。”(2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马明哲的用意没有人不会心知肚明,以前拿得多了,现在企业发展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遭遇艰难的时候希望作出一点表率,这既是他作为中国平安一把手的人之常情,也能够算得上是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一种物质和心理上的补偿。然而,笔者并不十分领情于马明哲的这种“豁达”,你想想啊,“分文不取”有别于“分文不给”,马明哲不取千万的年薪,就好似中国平安和公众欠他一个巨额人情债似的,最起码,旧账就可以都一笔勾销了,他马明哲于是可以落得个清静。
事情会不会是马明哲料想的那个理想状态呢?我想不会。因为人们都知道,对于年薪以千万计的马明哲而言,偶尔象征性地“分文不取”对于他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生活而言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即使他十年八年“分文不取”,依然可以依靠曾经数载的千万年薪宽裕地过活,或者说,在马明哲眼里,千万的年薪的数字意义要明显大于经济意义,所以纵然他期望以“分文不取”的姿态显示与全体员工共渡时艰的决心,充其量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
我想起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应当抱着出自内心的感激和慷慨态度,不带任何勉强地给予报答,不必过分考虑报答是否适宜。”那么现在的问题是,马明哲的“分文不取”是否达到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标准和境界呢?我想还远远没有,道理很简单,马明哲之所以决心“分文不取”,既不是出于内心对企业员工和公众的感激和慷慨,也不是没有考虑这种“慷慨”是否适宜,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某种决心,从而把自己从舆论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说到底,他的这种“分文不取”是做给别人看的,因而就是名副其实的作秀甚至卖弄。
人们之所以对马明哲的千万年薪非议多多,并不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千万望洋兴叹,犯了红眼病,而是因为这千万来得太离谱,既没有合法依据作铺垫,也没有理论架构作支撑,空中楼阁是也。只要包括马明哲在内的企业高管的薪酬标准一朝不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即使马明哲誓言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分文不取”,再或者更多的马明哲之类加入到“分文不取”的队列中来,人们也不会慷慨地报以钦佩和感激之意,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希望看到的不是马明哲决定怎么样,而是企业如何给马明哲合理定薪,是分文不给还是酌情少给。(徐光木)
|
责任编辑:秦延超 |
|
|
|
|
|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