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突破5亿人,市场规模飙升至5977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是一个曾被贴上“亚文化”“小众”标签的群体,正在以惊人的消费力和创造力重塑商业逻辑。从主题餐饮到虚拟偶像,从谷子经济到文旅融合,二次元文化已不仅是年轻人的精神寄托,更成为商业世界中不可忽视的增长引擎。
但这场商业狂欢的背后,一场关于价值的博弈正在上演:是二次元拯救了疲软的消费市场,还是Z世代被资本裹挟着制造新泡沫?
01、二次元拯救实体商业,情绪价值的“钞能力”
二次元经济的核心,是Z世代对“情绪价值”的极致买单。 走进广州的动漫星城或上海百联ZX创趣场,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人背着挂满徽章、立牌的“痛包”,在“谷子店”里疯狂扫货,甚至为限量款徽章支付上万元。这些被称为“谷子”的周边商品,单价不过几十元,却撑起了一个1689亿元的市场,并预计在2029年突破3000亿元。

一枚徽章的成本可能不足5元,但因其承载的角色情感和社交属性,价格可以翻几十倍。例如,《文豪野犬》的限量立牌曾以7.21万元成交,《原神》联名徽章单款销量超10万件。这种“为爱付费”的逻辑,让二次元消费呈现出惊人的溢价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二次元正在拯救线下商业空间。以广州地王广场为例,引入“谷子集市”后,客流量增长近10倍,销售额同比提升50%。类似的案例还有武汉X118、成都天府红等老商场,通过二次元主题活动和沉浸式体验,成功转型为年轻人的“朝圣地”。

这些案例证明,线下商业的破局点,或许不在于更好的货架,而在于更懂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02、跨界联名,IP变现的“财富密码”

4月18日,古茗推出与《崩坏:星穹铁道》的联名活动,瞬时挤爆古茗小城,导致联名套餐出现开售即售罄的情况;名创优品与Chiikawa的快闪店单日销售额达268万元。这类跨界合作的成功,印证了一个趋势:二次元IP已成为品牌触达Z世代的“通行证”。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前往此处打卡。门口排起长队已是近期常态,门票更是一放出就售罄,有时观众连预约页面都挤不进去。有些观众甚至凌晨就到现场排队,还带上午休床准时“持久作战”,其火爆程度可见一般。、

03、狂欢背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尽管二次元经济看似风光无限,但其商业模式仍存在致命弱点。
1. 版权困局:同人创作的“灰色地带” 同人作品是二次元生态的重要组成,但绝大多数创作者处于版权风险的边缘。
例如游戏官方征集玩家二创内容时,往往通过模糊授权协议规避法律问题。一旦IP方收紧版权政策,整个同人生态可能面临崩塌。
2. 内容同质化:创新力不足的隐忧 国产二次元作品虽在崛起,但头部IP仍集中在《原神》《王者荣耀》等少数厂商手中。大量跟风作品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用户审美疲劳加速。若无法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粉丝经济的根基将被动摇。
3. 价格泡沫:从“为爱买单”到“投机炒作” 限量“海景谷”被炒至五位数、二手Lolita裙子溢价数倍的现象,暴露了市场的非理性。这种依赖稀缺性和投机心理的商业模式,一旦泡沫破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04投资者,该如何押注二次元赛道?
对于资本而言,二次元赛道充满诱惑,但需谨慎选择切入点。
1. 内容创作与IP运营:
长期价值的核心 优质IP是二次元经济的核心资产。米哈游凭借《原神》全球吸金、哔哩哔哩通过扶持原创UP主构建生态,均验证了内容为王的逻辑。投资者可关注具备强内容生产能力和IP孵化潜力的企业。
2. 衍生品与线下体验:高附加值但需精细化运营

谷子经济虽增长迅猛,但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未来胜出的企业需在选品、供应链管理和用户体验上建立壁垒。例如卡游公司近日再度递表港交所,其财务数据显示,卡游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100亿元,其IP资源也愈发丰富。彭博社引述消息报道,名创优品(09896.HK)考虑分拆旗下Top Toy潮玩品牌赴港上市。
3. 技术驱动的新场景:虚拟偶像与元宇宙 与VR/AR技术的结合,正打开二次元与元宇宙的接口。

2024年,苹果CEO库克到访上海叠纸游戏公司。在Vision Pro发布之初,叠纸乙游新作《恋与深空》就已宣布正式开发Apple Vision Pro版本。
同年10月,叠纸游戏在其技术开放周上正式推出了《恋与深空》的 VR 试玩版本,让玩家能够通过 VR 设备以第一人称视角与游戏角色进行全方位互动。
05、结语:拯救商业的不是二次元,而是“人”
回到最初的问题:二次元能拯救商业吗? 答案或许藏在两组数据中: 00后消费者愿为“情感体验”支付3倍溢价,但70%会因“过度商业化”脱粉;
2024年二次元行业融资事件减少28%,但单笔平均金额增长155%。
这揭示了一个真相:Z世代需要的不是被拯救的商业,而是被尊重的需求。 当品牌用联名收割流量却不愿理解角色内核,当商场引进谷子店却设计成“二次元菜市场”,当资本疯狂投资IP却忽视内容创新——这些行为本质上仍是“流量思维”的延续。 真正的价值博弈,不在于“二次元能否救商业”,而在于商业是否愿意为新一代消费者重构价值体系:
从“卖产品”转向“造情感连接”;
从“追热点”转向“养内容生态”;
从“赚快钱”转向“建技术护城河”
那些只把二次元当作营销噱头的企业,终将被Z世代抛弃;而愿意沉下心经营用户情感、用技术创造新体验的玩家,或许才能穿越周期,成为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
本期话题:你认为“二次元能否救商业”?欢迎留言和我们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