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八饭店的名气是与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从五六十年代的声名赫赫到八十年代末沦为冷饮小店,最后在2006年停业。三八饭店的兴盛和衰落也应和着时代发展的印记。
我们在此回顾三八饭店的历史,不仅是简单的怀旧、寻根,更是希望真正热爱美食的人,真正热爱我们城市的人,不应忘记和遗失了这段正在变淡、远去的历史。一位作家说,正因为哈尔滨的历史不长,所以我们还可以寻找回来。

1958年8月1日,三八饭店正式开业

1960年的三八饭店

60年代的三八饭店
三八饭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地址是道外区南三道街64号,这个地址所在地原是一家叫“新记独一处”的小饭店,经营熘炒菜,规模很小,只有60平方米,5个小单间、8张方桌。1945年改名为德发园饭店。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8月1日,在德发园基础上成立了全部是女职工的国营三八饭店。三八饭店最初只有10名女职工,号称“十姐妹”办饭店。她们是:刘纯真、孙丽、班翠霞、郭静云、栾桂华、王丽、张桂珍、袁竹梅、杨淑惠、张秀珍。在央视重访节目中,刘纯真指着南三道街上的一个小门,介绍这里是当时的店门,叫岳阳楼。三八饭店经历了简短的“岳阳楼”草创时期,就很快扩大营业面积,并把店门开在靖宇街386号的位置。此后来这里就业的妇女达近百人,“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三八饭店,能一度成为哈尔滨最有名、最风光的饭店之一。倒不是说它的饭菜如何地超群、如何地精美,而是三八饭店有几个重要的特质,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三八饭店第一次出名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率先使用“哈尔滨研制的第一台饺子机”而闻名全国,除此之外,还有万能灶、和面机、升降机、切菜切肉机、刷碗机、空中滑行送菜机,都是三八饭店的“亮点”。当年的三八饭店简直就是一个未来世界。饺子能用机器包出来,切菜、洗碗、送菜都是机械化,这太吸引人了。所以,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个到三八饭店去就餐的,三八饭店因此被誉为“全国最早的一家全自动化饭店”, 为了配合三八饭店的技术革新,哈尔滨饮食机械厂因此诞生。那个时候三八饭店就像是他们的一个基地,他们搞什么研究都到三八饭店来实验。

班翠兰上灶,右为刘凤兰
三八饭店还有许多优秀的厨师,像鲁菜名师赵永省、特一级烹调师盛英杰、面点师林丛之等,还培养出解放后第一位女厨师班翠霞、特一级烹调师刘凤兰、一级烹调师孔淑琴、一级面点师曹秀英等。三八饭店除了机器包的饺子,还有雄鹰展翅、龙抱凤蛋海参(宫廷菜)、鸡丝蜇头、酸辣汤、锅包肉等一些名菜,不少客人就是冲着她们的手艺推门进来的。
下面介绍几位当时三八饭店的名师。 哈尔滨解放后第一位女厨师班翠霞,解放前是新合顺饭馆做服务员,解放后在饮食中心四店工作。三八饭店组建前,被选定为上灶的女厨师。据1959年8月18日《哈尔滨日报》文章“班翠霞上灶”记载,她突击和饮食中心一店的老厨师孟师傅学习了四天,学会了一般的熘炒技术。
被称为烹饪界“女状元”的刘凤兰,1958年进三八饭店,先和班翠霞学徒,后拜盛英杰为师,是继班翠霞后的第二名女厨师。她在店工作20多年,她擅长“山东帮”、“此地帮”和“宫廷菜”的烹饪。刀工精湛,在纱布上切肉丝、细而匀、不连刀、不破布,并在刀法上颇有研究,撰有《剞花刀》等技术论文。她的勺工也很出色,出菜快,质量高,干净利落,凉菜的雕刻和拼摆尤为出众,立体造形栩栩如生。1984年经黑龙江省服务局考核,被授予特级烹调师技术职称,1987年晋升为特一级烹调师。拿手菜肴:二龙戏珠、雄鹰展翅(雕刻造型凉菜)、龙抱凤蛋海参(宫廷菜)、鱼香肉丝(四川菜)、锅包肉(“此地帮”菜)。
特一级面点师曹秀英,1964年初中毕业后分配到三八饭店,先后跟面食技师林丛之、孟昭林学做京式面点。她面点技术全面,擅长破酥、发面使碱和烙单饼,能熟练精巧地调制300—400多个面食品种,做工精细,造形美观。1984年经黑龙江省服务局考核,授予特级面点师技术职称,1987年晋升为特一级面点师。拿手品种有:大虾酥、金鱼酥、天津包子、荷花酥、菊花酥。
鲁菜名师赵永省1978年调到三八饭店,他在哈尔滨厨界属于“奉派”,精于烹制奉派名菜生菜大虾、家常熬桂鱼、鸡丝蜇头、山东海参、酸辣汤等。特点是火候好,味鲜纯,保持鲁菜正宗传统,特别是酸辣汤,酸辣杀口,开胃解腻,脍灸人口,令人百食不厌。赵永省还擅长“京帮”和“此地帮”菜。他在1958年全省财贸系统操作技术表演中,烹制的溜腰花,获得第一名。
三八饭店的另一名经理刘东来也是特一级烹调师,1967年到松滨饭店,拜鲁菜名厨郭永俊为师。刘东来的烹饪基本功扎实,手把利落,勺工精湛,出菜迅速,擅长京鲁菜的烧、扒。来到三八饭店,虚心学习成都少成餐厅厨师钟绍期的川菜,掌握鱼香、麻辣、家常、怪味等烹调技法,做出上百种风味十足的川菜,并撰写出《川菜多味,时尝时新》的技术论文。拿手菜有:烧大档、碎烧鲤鱼、扒熊掌、扒鱼翅。

周恩来总理视察三八饭店 左为刘凤兰 右为于秀莲
三八饭店第二次出名是和周总理联系在一起的。
自动饺子机的诞生,在全国的饮食行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来到三八饭店视察,服务人员用三八饭店自己创新改良的第三代饺子机为总理演示了机器包饺子。那时,万能灶、和面机、饺子机这些可以减轻劳动力的机器设备在全国还不普遍,哈尔滨只有三八饭店有,饺子机一分钟可以包十多个饺子。周总理非常高兴地说:“要是全国的饭店、大企业的食堂都使上包饺子机,那该解放多少劳动力啊!工人们吃饺子就更方便了!”还鼓励职工说:“服务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很光荣的,要好好为人民服务。”从此,三八饭店名声大振,先后接待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参观团,被誉为“跃进之花”。
哈尔滨有些资料还说,1959年盛英杰在道外三八饭店做技术指导,那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光临三八饭店,他亲自为总理烹制了几道东北家常菜:炒肉酸茶粉、家常茄子炖土豆、菠菜炒粉丝、海米掐菜、酸菜粉炖冻豆腐。盛英杰回忆说,他为总理做了一道较高档的海鲜菜,外圈是佛手白菜,中间是海参、大虾、干贝等三鲜。“这道菜本来叫佛手三鲜,但含有封建色彩。我灵机一动,一圈扒白菜如手拉手,就起名‘友谊三鲜’”。
后来,周总理派了国务院食堂的三名师傅来三八饭店学习交流了三个多月,三八饭店还把自己的饺子机送进了国务院食堂,并派去两名工作人员在那里指导操作了近一个月。在总理的推荐下,全国很多省市,甚至外国都派人来三八饭店参观过,三八饭店的技术创新与热情服务因总理的到来而更加名扬中外。
1960,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记录影片“三八饭店” 记录下了这家饭店当年的红火。2006年,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播放了这部记录片,并采访了当时很多老职工,留下了珍贵的影象资料。
进入80年代后,三八饭店于1982年在原来的二层楼上又接了三楼,建筑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餐位350个。他们将经营格局定为一楼大众小吃、二楼中档熘炒,三楼高档包间经营京鲁菜系。当时,三八饭店与江南春、福泰楼并列为哈尔滨最高档的饭店,是全市饭店业的领头羊。1985年市商委再次拨款10万元装修二楼大餐厅,先后从四川省成都市请来川菜名师钟少奇、丁翔蓉、寥传志、寥加强等主厨,引进正宗川菜。1986年5月23日二楼川菜餐厅正式营业,成为哈尔滨市饮食业川菜风味中心。三楼为中餐高间,设5个单间,放12张大圆桌,一次可容纳120人就餐。高间设备精美华丽,可以接待国内外宾客。
后来,因为到一墙之隔的老鼎丰吃冷饮的人常常因为人太多没有座位而拿着冰糕来三八饭店吃,三八饭店遂于1988年6月将一楼变成了冷饮厅,销售冷饮品和面包点心。
三八饭店的冷饮完全采用纯鲜奶和鸡蛋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因口味纯正很快就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九十年代着实红火了一阵子,并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与此同时,二、三楼的餐饮部分却日渐衰退,最终于1995年全部停业。曾经辉煌的三八饭店变成了只经营冷饮的小店。
2006年10月,从1958年正式命名“三八饭店”算起,拥有48年历史三八饭店的正式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