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找准帮扶工作发力点 ——安徽省太和县第三中学校领导帮扶调研脚踏实地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当多数人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与团聚的温馨中时,安徽省太和第三中学的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德民却带领着他的团队,踏上了前往宫集镇的走访调研之路。这场调研不仅是一次对基层情况的深入了解,更是太和三中在帮扶工作中扬长避短、精准发力的生动实践。

10月2日上午,细雨绵绵,却挡不住王德民书记一行人的脚步。他们冒雨前往包保村——宫集镇牛楼村,开始了这场意义非凡的走访调研。此次调研,王德民书记一行有选择地走访了脱贫户、监测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以及一般群众,力求全面、真实地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每到一处,他们都耐心倾听群众的心声,详细记录下每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走访结束后,王德民书记一行来到镇里,与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中心校领导以及行政村领导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会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宋雨池首先介绍了镇里的整体情况,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人大副主席、镇包点干部王增光则详细介绍了牛楼村的村情,包括人口结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镇中心校党总支书记翟思平则从教育角度出发,介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位领导的介绍,让王德民书记一行对宫集镇和牛楼村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纷纷表示,感谢太和三中对牛楼村发展的大力支持,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太和三中的帮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既是对太和三中帮扶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工作的期许和鞭策。

认真听取了镇情、校情和村里情况后,王德民书记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他个人情况和太和三中发展的基本状况。他提到,太和三中作为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义教保障经费不能用于帮扶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帮扶能力。但是,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无法在帮扶工作中发挥作用。相反,学校应该扬长避短,在自身的强项上精准发力,力所能及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奉献力量。
王德民书记指出,太和三中和镜湖中心学校(他兼任中心校党总支书记)拥有庞大的教师团队力量,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可以运用这笔财富,开展消费帮扶活动。通过购买村里的农副产品和村上企业产品,既可以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又可以促进学校与村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此外,太和三中、镜湖中心学校还可以与宫集镇中心校结合,运用好联片教研和协作区平台,开展师生交流、送教下乡、联合教研、研学活动、多校联欢等多形式多种类合作。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幸福感,还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提高。

书记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广泛认同和热烈响应。镇中心校领导当场与驻村工作队成员、太和三中工会主席、语文教师蒿广峰说定了待中心校报告厅建好后,由蒿老师首次讲座,与老师们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镇中心校对太和三中教师团队的信任和认可,也为两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会后,王德民书记一行再次走进牛楼村企业和村民家中,带走了大豆、芝麻、土鸡、土鸡蛋、老鹅、牛肉、羊肉、白酒等农副产品和村上企业产品。他们回城后在单位开展了消费帮扶活动,所带产品被老师们抢购一空。据统计,当天下午共帮助村民完成了1.73万元的产品销售。这一数字虽然不大,但却凝聚了太和三中全体师生的爱心和力量,也体现了学校在帮扶工作中的实际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内,太和三中已经多次开展类似的消费帮扶活动,共帮助牛楼村销售黑糯玉米糁、白酒、猪牛羊、鸡鸭鹅等共计20.2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太和三中全体师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坚定支持和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扬长避短、精准发力”的帮扶理念,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太和三中校领导的这次走访调研和消费帮扶活动,不仅为牛楼村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学校的帮扶工作找准了发力点。他们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了解实情、精准施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乡村振兴”的战略。
在未来的帮扶工作中,太和三中将继续发扬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帮扶方式和方法。他们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牛楼村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教育提升等方面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将积极与其他学校和社会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此次走访调研和消费帮扶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太和三中对牛楼村的帮扶之路还将继续延伸。我们相信,在太和三中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牛楼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乡村振兴的梦想也一定会早日实现!
|